怀素的书法什么意思?
“少时家贫,种蕉以代纸费” 可见其小时候家庭不富裕,为了节省笔墨钱而用芭蕉叶作为练字用纸,这是“狂草”的基础——练习量足够大且要大量练习基本笔画和结构。 这跟张旭喝酒然后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真迹一样的道理(只是传说)。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怀素在寺院里因为买不起纸就用袈裟或者布来铺在地上用来练字才练成“狂草”的。不过我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比较靠谱一些。 从怀素《自叙》中可以看出他对佛教非常信奉,他自称“老夫初学草书时,年始十八九”、“又闻左丘明双目瞽,而《国语》作焉;孙子膑脚,而兵法著”等话来看,他的草书应该是从18岁时开始正式练习,到35岁这时期已经小有成就,但是并没有到达顶峰,所以他一直在坚持练习草书直到去世,最终成为了与张旭齐名的草书大家。
至于为什么“狂草”,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1.怀素生活时代正好是盛唐向中唐过度的阶段,社会风气开始逐渐转变为追求洒脱随意,所以怀素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从而创作出了“狂草”作品以此来表达自己随性洒脱的心境。2.怀素的性格也比较狂放不羁,他在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上经常留下自己的题跋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比如在他的《食鱼帖》的最后部分就写有“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买鱼肉不得,始知读唐人诗云:‘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时不知义所指……”以及《论书帖》中有“若教余道王献之字,余当为汝师矣”等等,从这些题跋都可以看出其性格的率真自然了。因此他的书法风格也是自然随意毫无做作的。 3.最后就是怀素的草书之所以能够如此“狂野”是因为他用的是“狂草”笔法——这些狂草线条变化丰富多端,使他的草书看起来更加的流畅飘逸而不失沉稳大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