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什么时候开始?

官琳婧官琳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公元前十七世纪)到中期,而小篆则是战国晚期秦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那么,请问在没有纸的情况下,人们用什么来记录事情呢?答案就是用竹简和帛。 由于这些材质的特性,他们并不适宜来书写过于繁杂的文字,而只有那些用来记载事情的简短句子才适合在这些材质上书写。所以可以想象得到,早期的文字大多是一些用来方便记录的符号而已。

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贵族们的文化需要,这些文字逐渐开始被美化起来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写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文。其中又以钟鼎文最为常见。但是钟鼎文一般都很长,不太适合写在竹简或者帛上等较狭小的材料上了。于是有了一种介于金文与篆书之间的字体——古文大篆,也称籀文或大篆。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许多以前被认可的制度都被推翻。比如说“封邦建国”的制度就被推翻了,许多大国都变成了超级强国。这时就衍生出了另一种字体——六国古隶,也就是隶书的前身。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国使用的小篆也成为了统一的文字标准。 但是小篆过于复杂了,难以书写。因此秦始皇就命李斯等人为其改造出了一种既美观又简便的新字体——汉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毛笔字中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至于行草书以及楷书,则大多是从汉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符号,演变成后来的金文、古文大篆、隶书、小篆等等,再变成今天的行书以及楷书等等。中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性的文字,她拥有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她的形体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她的这种变化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而且每一时期的字体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邱绅邱绅优质答主

“书法”一词,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的《史记 • 儒林列传》中(约公元140年至公元135年年间),原文为: “上谷王次仲善隶书,百里负书以学。” 东汉张衡在《东京赋》中也提到“草隶妙于笔法。” 在南朝齐、梁时,一些学者如萧统等将“草书”与“篆、隶、八分、飞白”并列称为中国古典书的“五体”;北齐、隋代的文学论著里也有提到过“真书”“行书”“草书”并称的三字术语和概念。

唐朝时的韩愈《石鼓歌》中有云“篆隶书形虽古怪,正楷法度森严。”说明隋唐时期,楷书已经十分成熟且通行广泛了,而其它字体也依然存在着,甚至唐代书法家还是兼习多种书体的。

莘卓梦莘卓梦优质答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在东西方各国文字中,汉字最有艺术表现力。书法的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在汉字的笔画结构和书写风韵。“书画同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字体的阶段性发展大体上是:甲骨文、金文(大篆)、秦篆(小篆)、隶、章草、今草、行、楷。其中篆、隶、楷、草、行是汉字字体的五种主要字体。书法指用毛笔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基本笔画、间架结构和谋篇布局。分为汉字书法、少数民族书法和英语书法。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等,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誉。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从字体的演变中生发开来的。那么,书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文化上也采取了统一的措施,在文字方面命丞相李斯创制了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的小篆,李斯本人亲自书石刻七种,小篆从此风行天下。

小篆盛行了数百年,到了汉代,它逐渐发展演变成了汉隶(也称隶书)。汉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这是在小篆基础上的省改,并且更具象形特征。于是,书法艺术真正开始了。

在汉隶的基础上,人们又经过长期的钻研,隶书的笔划又逐渐发生了变化:“捺”出现了,“掠”简化了。“真书”又叫“今隶”、“正书”,从东晋起开始广泛流行,经南北朝到隋唐达到完善,一直使用到今天。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真书才是书法艺术的开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