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什么时候开始?
先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公元前十七世纪)到中期,而小篆则是战国晚期秦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那么,请问在没有纸的情况下,人们用什么来记录事情呢?答案就是用竹简和帛。 由于这些材质的特性,他们并不适宜来书写过于繁杂的文字,而只有那些用来记载事情的简短句子才适合在这些材质上书写。所以可以想象得到,早期的文字大多是一些用来方便记录的符号而已。
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贵族们的文化需要,这些文字逐渐开始被美化起来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写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文。其中又以钟鼎文最为常见。但是钟鼎文一般都很长,不太适合写在竹简或者帛上等较狭小的材料上了。于是有了一种介于金文与篆书之间的字体——古文大篆,也称籀文或大篆。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许多以前被认可的制度都被推翻。比如说“封邦建国”的制度就被推翻了,许多大国都变成了超级强国。这时就衍生出了另一种字体——六国古隶,也就是隶书的前身。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国使用的小篆也成为了统一的文字标准。 但是小篆过于复杂了,难以书写。因此秦始皇就命李斯等人为其改造出了一种既美观又简便的新字体——汉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毛笔字中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至于行草书以及楷书,则大多是从汉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符号,演变成后来的金文、古文大篆、隶书、小篆等等,再变成今天的行书以及楷书等等。中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性的文字,她拥有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她的形体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她的这种变化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而且每一时期的字体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