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等字怎么写?

乜洲莲乜洲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等”字的写法,各朝代、各书体都不尽相同。我们试举几例来看看。 汉·石鼓文: 晋·王羲之《乐毅论》: (此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作品) 王献之《腊节帖》: 唐人写经: 唐·欧阳询《张翰帖》: 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宋·苏轼《寒食帖》: 元·赵孟頫《赤壁赋》: 明·祝允明《归田诗稿》中“等”字: 明·王宠小楷《琴操十卷》: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另外再补充几个比较常见的“等”字。 北齐·《董美人墓志》: “等”字作“ ”(见下图);这个“等”字被公认为是最美的楷书“等”字。 隋·智永《真书千字文》中的“等”字与上不同: 唐代的“等”字有两种,一种类似上文提及的“ ”的构造,另一种则和“ ”近似但左右结构略异。如柳公权小楷《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孙过庭《书谱》卷上“等”字: 在宋以后的书法作品中,一般将上面的“丶”省去不写,“等”字变成上下结构的右下包左式,而“丨”或作垂露,或作悬针。这种形态一直延续至今。

优质答主

谢邀! @小木 说的很对,题主的字写的很好,就是缺了一点灵动。 那我来提一提我的建议吧(虽然我是新手)。 这个字“等”字可以这样写吗? 我觉得这个字写得比较潇洒一些了,应该算“瘦金体”了吧…… (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我还没学过编辑器) 在“等”字的结构上面再加一笔,然后稍微倾斜一点就可以了。 至于题主说没有笔锋什么的,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和习惯,如果习惯了的话就会像“瘦金体”那样有笔锋的。

宁雅玲宁雅玲优质答主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汉字又是书法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美、字势美、章法美、墨韵美等为表现手段的艺术。

字是书道的起点,有字才能有书。没有字,就谈不上书。字是书的基础与本休,书是字的装饰与美饰。从古到今的各种书体,都未能从根本上越出文字规范的底线。可以这样说,离字愈近,则愈实;离字愈远,则愈虚。虚与实的区别正在这里。

就“楷书”的字法而言,应该以原形为本。如“等”字,我们只要对照一下颜、欧、柳、赵、苏、米、蔡等大家的字帖便可看出,无论是大楷还是中楷、小楷,“等”字皆不离开“登”字原形。“门”不写成“厂”,“点”不写成“横”和“竖”,而只是在点画的体势与章法上与“登”字有所不同,在风格上体现出个性和特色来。“从”也不写成“人”下加一“、”,“斗”也不写成“合”,“丑”也不写成“横”下加“弋”。“月”字也不写成从“冂”加“夕”。“门”也不写成外加“口”的“厂”。如以这种写法去写楷书恐怕不行。否则,便失去其字构美与书写美。

就“行书”的字法而言,已经与楷书开始分别,但尚未与楷书分道扬镳。其字构尚未离本字谱,只是在运笔上比楷书要流畅、简便、快捷,字与字、笔与画的笔势引带关系也逐渐清晰起来。如“等”字,“、”点尚独立,与“登”字相去不大,不难识别。即使与“斗”字笔画十分近似(如米芾“苕溪诗”中的“等”字,“溪”字的“斗”字旁也是由点画构成,这正反映了“等”字与“斗”字在字构与笔法方面的紧密关系。但严格说来还是有区别的。即使写成“、”点和“、”横的笔势也还接近于本字之谱,还可识得。

就“草书”的字法而言,与汉代章草,甚至与草书大王张芝、草书四贤蔡邕、梁鸿、刘德升、曹喜的今草比起来,与小楷和行书的法度比起来,笔势之奇逸、结体之变化、字构之省减、笔画之勾连,可以说笔笔相连,字字相通,线条飞旋,如风舞银蛇,如雨驰白练,并且笔断意不断,字少而意多。如“等”字只写“斗”字之笔势,点画之“、”与“口”或“冂”之笔相牵绕,一目了然。“从”只写成“人”下加“、”的笔势。如黄庭坚《诸上座帖》中的“等”字,“从”字;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斗”字。虽然字法上与楷书、行书不同,却还是与本子之法一脉相承,其来有自,法意兼明。

所以,行、草字法与楷字法不能完全划等号,也不能完全对号入座。只要我们仔细钻研一下古代书家的字帖,分析一下历代书论和训诂学、文字学的资料,就不难弄清行书、草书字法与楷书字法的异同,也就不难理出以“斗”字旁表意,“从”字表音,去写“等”字或“登”字行草的“思路”与“写路”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