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法度?
一法不立,万法皆亡 先秦诸子百家里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其根本观点是以法为本,也就是要用法来作为社会的准绳。这种理念对于书法的建构是极其具有意义的,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亡”就是告诫我们法则的重要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何为法则? 1、《说文解字》注曰:“法,刑也。”从“法”的字中大多与法律有关联,如罚、范等。这里其实就点出了法的本质是一种规则,且带有强制性,但只给出了法的一种解释,并不全面。
2、《墨经·法意》:“法令也者,所以令民法也(使民以法);故谓之‘法’。”这里的“令”为动词,意为命令或指示,所以“法”在这里是指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法律条文。 “法令”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即出自于墨子的著作里,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成文的法规了,而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更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可见在当时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已成为了一种社会的准则和规范。
3、宋儒张载语:“法,所以同体也;礼,所以异才也。统之于一,而归于仁而已矣!” 在古代中国,所谓的“法”指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的总称。它包括了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等内容。其中又以道德和法律最为重要。
4、康有为认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故凡一国之法,必随世之变迁而更制,惟能因时制宜,乃可与时俱行……” 他把“法”看成是国家的准则和标准,并把变法和改革看作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有力杠杆之一。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一直影响到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5、梁启超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法者,国家对于人民而定其所应守之道,人民对于国家而受其约束者也。”此句中的第二个词是重点所在,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成员遵守了一定的法则之后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并且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6、蔡元培先生曾说:“法律者,非以制裁人之奸诈不法者为限,实应含摄教育之意蕴焉;……盖人类之行动,大抵不出道德范围之外;而道德之标准,又往往取资于法律也。” 从以上诸多论点来看似乎都表明法的概念较为模糊且包含内容众多,但这正是我们要所关注的重点,因为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经过人们长期反复探索和实践后才得以确立并被认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二、如何立法?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何为法则,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则体系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分析现状制定方针路线。
第二,收集资料拟定草案。
第三,多方论证形成最终版本。 第四,实施监督定期修正完善。
三、如何落实? 有了法则还不算完,关键是如何去执行才是重中之重啊,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不责众”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本文着重谈谈在执行过程中该如何规避一些陷阱。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其次,要做好执法队伍的建设工作提升执法人员的素养和能力水平,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 要想实现一个稳定有序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做支撑,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加深对我国法制建设历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的社会发展服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