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什么亮书法?
1.关于“郑”姓,百度是这么写的: 姓氏源流 郑(Zhèng )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厉王之子友(又称胡公满)的封地就在今河南省境的郑国。西周末年,郑国被秦国所灭后,国人都以原国名命氏,遂为郑姓。 2、出于古郑国。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时,郑国始祖胡公满被封于申地的郑乡(在今陕西省华县东三十里),后因郑国乱德,周厉王命虢叔制其符节,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为周王室卿士。周平王时,因郑武公有功,郑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春秋时期,郑国有两个小国并入其后,一为姬姓之郑,即周厉王之子友(又称胡公滿)的封地;二为姜姓之郑,即姜太公吕尚的封地。姬姓之郑国后人以国名为氏;而姜姓之郑国人则以原国名命氏。从此姬姓郑姓和姜姓郑姓并存于世了。
3、源于官位: ①出自战国时韩国君主,称韩君或韩侯。秦统一六国后,改韩氏为郑氏。相传韩昭侯在位时,设相十人,先后有申不害、公孙若、公孙懿等。韩昭侯死后,其子韩孝公又重新起用申不害为相,实行“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的政策。于是韩国国力日强,使秦国多年不能进占韩地。不久申不害病死,赵使韩非入秦作说客。韩非是韩孝公之子韩非的孙子,申不害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一书。
②汉朝初年的郑伯,曾一度做过丞相。汉宣帝时,郑吉破车师国,屯田积谷于渠黎,号曰“车师谷”,因此得赐姓为郑。 ③东汉时有宦官郑众。他的后裔就以祖上的名字为姓。
④唐高宗时,因宰相郑惟忠的推荐,西域安国公薛怀义被高宗召至长安。薛怀义本名叫冯小宝,是洛阳城内的一个混混。他身强力壮,面黑齿白,相貌不凡,且能言善辩。因常到白马寺中给僧人讲经说法,与该寺尼姑般若结为兄妹,常常借故与一些尼姑私通。后来他被一个叫孙小宝的富家翁收养在家中做了上门女婿。因他长得英俊健壮,而且善谈兵法及阴阳八卦之学,故深得孙家的宠爱。时间一长,竟让那些妻妾们暗生嫉妒之心。有一次,他在一次聚赌中与别人发生口角,大打出手之时,被一和尚喝住。问明情况后,那和尚收他为徒,带往京师,拜为徒弟,并为他剃度出家,取法号曰慧安。后来,他随师傅回到故乡扬州,建一寺庙,自称“惠觉禅师”。 因他能说会道,所以信徒颇多。隋炀帝巡游到江都郡的龙光寺时,正巧遇到他在讲经布道。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引得众人纷纷侧目而听。当时,隋炀帝也听得津津有味,连声赞好!当即赐予他黄冠袈裟,让他与皇帝同乘一舆回京。自此以后,他的名声大震,天下佛门弟子皆尊其为高僧大德,一时间风头无俩。
4、源于蒙古族: 元代蒙古贵族中有叫“郑阿刺”的。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将郑阿刺的后裔分姓为郑氏。 得姓始祖:胡公满。
2.所谓书法,就是书写书法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语言。它是指汉字书写的艺术化,是对文字书写美感的追求,是人们实现自身审美理想和追求的一种方式。那么如何提高对字的欣赏能力呢? 一、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 在练习书法之前,首先要了解书法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字体的演变史、各个朝代的风格等等。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去鉴赏。 二、多看古代经典书法作品 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的,需要日积月累的阅读与学习,我们可以看一些古代的书法作品,例如王羲之的字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升我们的鉴赏力。 三、多看现代名家书法作品 要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就必须要多看当代的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些比较出名的拍卖展。通过对作品的不断学习和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全面、客观地去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从而提高自己的品鉴能力。 四、养成阅读的习惯 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它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平时可以多读一些有关书法赏析的书,这样可以积累大量的书法知识,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五、参加书法培训 学习一门技能总是好的,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开设书法培训班,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附近的书法培训机构报名参加学习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书法知识,学会如何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还能学到更多专业的书法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