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娇隶书书法?
江山的江山二字,原不是指自然山河而言的,而是以江河为界的意思(古时常以江河为界)来表示国家领土疆域的;也作国家的代称。 如《左传·桓公六年》:“子无孟胜之信,而启诸侯之畔”中的“国”“邦”“家”等字都是借用来作为国家的代称的。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之时比较常见,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文体——策士的策论。
所谓策士就是专门替君王出谋划策的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以问对的形式出现,其作用主要是用来作为君王制定政策、法令的依据和参考,所以称为策。这种文体的特点是议论性较强,一般不讲究文章的结构,也不注重辞藻的修饰,但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其中就有不少是以谈论治国之策为主的。这些文字大都与山川有关,即以某一山川为题谈治理一国之策。因此后人往往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章体裁统称之为“山川策”或“河山策”。
至于为什么是“山”不是“河”也不是“江”,我想应该是从“川”字衍化而来吧!因为“水”与“川”古时通用且常互训,故此“川”也就常常被当作水的代称了。 “山”这个字在古文之中又常作为国家疆土的代称使用,这在古代的文字记载中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就以用“河山”来代替江山这个词似乎是很正常的。
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逐鹿中原”也是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典故。据《逸周书·武顺解》载: 昔尧德广……其诸侯四海之内咸受汤命……汤遂率诸侯北征桀戎……诸侯莫敢不来献,莫敢敢不来辟,曰:“桀犯天下,民之主,天之所弃,孰敢不正? ”汤遂率兵,释夏社,徙夏政,而还师。诸侯毕服,遂定四州。 所以“逐鹿中原”一词最早是用于比喻争夺天下的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