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流行什么书法?
汉初是隶书逐渐形成和发展时期,这时隶书的用笔、结构都已成熟,《景君碑》、“史晨碑”等是隶书成熟的代表作品。到东汉晚期,产生了章草和今草书体。在章草作品中,有被称为章草“法书”的《急就章》及皇象所临本;还有被推为章草“极则”的《急就篇》、索靖的《月仪》、《冬温》和《出师颂》(后二帖亦称索靖三表)。蔡邕的《曹孝仲碑》也属章草书体。 今草始于东汉末年,王粲、钟繇都善写今草书体,有《王郎碑》、《贺捷表》等传世。张芝、杜度、崔瑗、崔琰等人又发展了草书艺术,使草书形成了多种风格。其中以张芝的今草最为有名,其书写速度之快令人叹止。他的代表作有《七月六日字》。
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楷书,即章草向今草发展的行书与楷书的过渡字体,有《华山庙碑》、《刘平国刻石》等墨迹或石刻。这些书法作品反映了汉字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情况,对研究书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魏、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钟会等人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尤以王羲之的作品流传最多,影响最大。他的行书代表作很多,主要有:《兰亭集序》是行书的精品,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乐毅论》、《黄庭经》、《姨母帖》等都是流传至今的佳作。他所编写的字帖也是当时流行的范本,其中最有名的是《笔阵图》七行,《书论》一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十七帖》各一卷等等。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大书法家,主要代表作品除《洛神赋十三行》外尚有《鸭头丸贴》、《中秋帖》等。 钟繇、卫铄、王羲之一行人的创作活动使我国的书法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关于书学研究的著述,较著名的有卫铄的《笔阵图》(即《笔意》)和王羲之的《书议》、《题卫夫人〈笔阵图〉》、《书论》以及智果的《心成颂》、索靖的《草书状》等。另外孙过庭的《书谱》、虞世南的《书品论》等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论述书法艺术的专著,例如谢安的《言书帖》、释道生的《论书》、萧衍的《题王羲之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庾翼的《论书》等等,丰富了我国古代的书论体系。
南北朝时,由于南北政权对峙、民族矛盾加剧。所以南朝重韵,北朝重情,由此各自形成两种不同的书风。而在这时期中,最突出的当属北齐书法家、学者、政治家——邢邵的创作。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诗文、书法俱佳,尤其工于章草,所留墨迹甚多并有《行书宗二王体》一卷传世;其他如陶弘景的书体也较为奇特。 隋代统一全国之后,书法也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书法学家智永和尚,他一生专攻书法,特别是精於草书,其《千字文》更是广为流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并擅长各种书体,他的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是有许多刻本,其中有《晋祠铭》、《温泉铭》等的刻本,比较著名的要算是《晋祠铭》了,这是他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写的,当时他是四十四岁。他的《王羲之传赞》也很有名气,现在仍被作为学习《兰亭叙》的最好教材,它反映了秦系小楷的风格特点,是我国古代的小楷珍品.
隋唐时代,佛教盛行,因此出现了大量佛教经典。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人们便把一些书家抄写的佛经拓印出来。这样,既满足了人们信佛的需求又可以传播书法知识、培养书法人才,同时也起到了存世书法的作用。这就是早期的刻本问世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注重碑石的临摹与保存。唐代的书法成就尤为突出,不仅前代的各种书体得以继承与发展,而且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书体,从而为宋代书法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