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写过哪些书法?
王羲之与王献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们的书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中国书法的风格走向和审美趋向。 《晋书》本传记载:“羲之少时曾就顾荣学,永和中,往过江东,诸名士悉归于道,乃与吴中人张玄、孙绰等并为散骑常侍。”可见其初从顾恺之学习隶书,后转师于卫夫人。太安二年(303年)又随父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以居会稽之东,故号“东山居士”,亦称“兰亭逸士”。他晚年专工草书,尤善行草,师法于蔡邕、钟繇。所传书迹有《曹娥碑》、《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等。
传世作品有楷书《太平颂》;行书有《鸭头丸》、《奉橘帖》、《孔殿候帖》;草书有《寒切帖》、《快雪时晴帖》、《丧乱贴》、《二谢帖》等。《晋书》卷九十四、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等也有相关记载。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子。
王献之家世显赫,祖父王正是东晋元帝时的御史中丞,从父亲王羲之为右军将军,擅长书法,为一代书圣,王献之从小受到家风熏陶,也酷爱书法。他早年拜在王羲之门下,深受其影响。后来他又拜师在张柏年门下继续深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等等。《洛神赋》全篇三十二行,每行十二字不等,《鸭头丸帖》是王献之写给友人鸭头丸的便条。此帖用笔迅捷而有力,笔法灵活多变,线条流畅自然。整体观之,字形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极富美感。
王献之于四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他聪明过人,刻苦努力,很快就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五岁时就能作简单的诗赋了;到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能书写得十分漂亮。因此,连王羲之本人都感到惊讶不已:这孩子的天赋实在是太高啦!于是,他就让儿子献之又专门学习了三年楷书,以便使献之得到更加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之后,才教献之以行草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