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书法怎么写?
泠,是水声,可以看作拟音词,用来描述流水声音的拟声语。 泠字最早的出处见于《尔雅》:“泠,清也”;《说文解字·水部》: “泠,水清也”。(所以王力的《现代汉语词典》把“冷冷清清”中的“冷”解释为“冷清”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写好这个泠字呢——先放几张图供君一赏: 一看便知,这几个字形里都用了一个“氵”旁,这是关键之处!
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第一张图为唐颜元卿妻李氏墓志,颜真卿所书。 第二、三张同为唐代书家柳公权的作品。 第四张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作品。第五六张均为王羲之的作品。第七八张为晋代书家索靖的作品。 第九至十一皆为赵孟頫行书作品。第十二则为宋代米芾书法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泠字的书写中总是与一个“氵”有关,要么就是直接以“氵”来作主体部分,要么是取其一点来作装饰用。
为什么泠字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在古文字时期,“氵”和“冫”是不同的两个符号,而二者又都来源于甲骨文的“冰”字。 后来,这两个字符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形意相近的两个符号了。
泠字的起源很早,最早出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从商周两朝的金石文字来看,泠字多以“冫”作主体符号,而少取“氵”旁的一部分作为装饰之用。到了秦朝的小篆阶段,这一特点更加明显。直到汉代隶书出现后,情况才有了改变——“氵”旁开始越来越多地用作整个字体的重要部分,这为后来的“泠”字的楷书结构打下了基础。 泠字之所以要以“氵”为主,是因为其在古代是一个形容词修饰词,用来形容水流之声或水的状态。因此,“氵”才成为了这个字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