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业精人什么?
1.“书圣”王羲之一生勤奋,临池不辍,曾对人说:“吾书比之钟张,殆犹小童与大人行也,钟张岂信犹不相及邪?” 意思是说他的书法比不上钟繇和张芝,就像小孩子和大人的差距一样大啊!不过他们两人如果赶路的话,也不一定赶上他吧!这里体现了王羲之对自己书法的高度自信和谦虚的态度。
2.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精神;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体。”把书写的要点归结为用笔上的“使转”和结构上的“使转”——也就是常说的结体和布白的技巧——上来了。
3.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道:“余尝见古人传笔意,谓如截竹作筒,有余而围宽;取断木为笛,半有半无。欲运其意者,常无所疑于两端之间耳。夫运笔者,亦然,常出于意想之外,而又入于意想之中。” 这段论述形象地说明了书法创作中“意在笔先”“意在纸上”的特点。
4.宋代书法家米芾是书法造诣很高的人物,他在《海岳名言》中说:“书务存淡远,若用倾侧险怪,不可久观。”又说:“玩此二语(指苏轼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悟前人之论,自可入古。”这些论述实际上就是告诉后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应该追求平淡深远、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而且要反复玩味古人的作品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之处。
5.明代董其昌说:“书家极谨细之事,又极豪放之事也……”又说:“作书须提笔疾书,今人每缓不济事……故必须提笔疾书乃佳。” 这两段话都是强调书法创作时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过分细致,也不能过于随意,要做到“慎微”而不失“旷达”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6.清代包世臣在谈到书法艺术时说:“凡作书,难在纵逸,不易在严整。纵逸则气不足,严整则乏天趣。二者各有所宜,而皆非极至处。盖纵必归乎严,故能密不隘漏;逸必有宗主,故能疏不枯硬”(《艺舟双楫·答梅伯言书十二首之二》)。这段话精辟地指出了书法作品在“法度”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