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朝翡翠吗?
首先,肯定地告诉题主,明朝是有翡翠的,而且不止一个! 明太祖洪武五年设贡玉厂于中京(今河北宣化),专攻玉石,《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十三年共得玉料三十八块”。这些原料有的是从蒙古掠来的,如《明世宗实录》就记载了明世宗嘉靖十九年“敕工部采玉于蒙古”之事;当然也有来自缅甸的,如《明神宗实录》就提到万历二十年缅酋恭顺王派遣使臣贡献玉器,其中就包括白玉、青白玉和翡翠。
不过此时对翡翠的记录不多,只是说“贡翡翠一块”或“红翡一块”,颜色较今日之翡翠色淡,应该是低档品,或许当时还比较稀有,故记载较为详细,如万历二十四年又有一块“翡石”进贡,则说明此物并非年年都有。 到了明末,虽然战乱不已,但仍然时有翡翠进贡之事,且品质已逐渐变好。如崇祯十年“贡红翡宝石一颗”,色泽鲜艳,质量相当好。又如清初吴三桂镇守云南时,曾经送了一块红翡宝玉给康熙皇帝,康熙认为这是最好的红色宝玉,于是亲自命名“赤玉”,并作为赞赏之辞收录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一十·矿银》之中: “滇赤玉,色殷红而莹润,颇似水仙花片,质甚坚细,微带油脂,光可鉴人,颇似汉之赤玉。” 除了红翡之外,明代还有黄翡进贡,颜色较红翡更深一些,《明史·志第四十五·食货四》记述云南布政司上报朝廷的贡单里就有“黄翡石”一类。不过比起红翡来,记载还是少得多。
有明一代关于翡翠的记录是比较少的,比唐代和宋代都少很多,这可能与当时社会风气有关。唐、宋时期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比较崇尚玉石,比如唐代李商隐就有一首诗叫做《和裴迪入镜湖趣》,其中就写道:“轻绡拂鬓影,环佩空鸣响。”描写的是用薄纱拂面之时,见到鬓间佩戴的玉环随着脚步轻摇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描写显然是建立在玉石作为器物基础之上的。相比之下明人写的关于玉石的诗句就显得比较平庸,如杨慎的“浓绿云鬟斜插翠,芙蓉帐暖护香肌。”(《浣溪沙》)形容的女子发髻似乎只是浓绿的树叶而已,完全看不出是碧玉或者翡翠雕刻成形再镶嵌上去的;孙承恩的“宝琢金莲步,纤纤半露梅香臂。”也是形容女子足下踏着用宝玉石雕琢而成的莲花,手臂则是用珍珠装饰而成。这样的诗句显然无法与前代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