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出自哪?
“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美丽的石头。但“美”字出现在这儿的含义却远没有这么狭隘。在《辞海》里,对“玉”的定义是这样写的: “美石”或“有玉色的美石”之意。可见,玉最初被赋予的属性是赞美之词而非具体描述某种矿物。 至于为什么用“玉”来称许这种矿物的品质,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当时的人们缺乏对构成地球上各类物质最基本单元的了解,因此把“玉”当作最完美的石头。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几乎不可能找到绝对意义上的“美石”——任何矿物都要受到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样子。但是“玉”的概念已经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而深深烙印在了全球华人的脑海中。甚至到了今天,每当人们看到清澈水润、颜色柔和的玉石原料时仍然无法摆脱“美石”的印象。
关于“岫岩玉”名称的由来,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与地名有关。据载,汉代之前,古辽东地方(今辽宁省东部)就出产一种精美的玉器。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汉世,辽东贾人入海求之,每采得一块,远售他郡。”“他郡”就是指当时的“他水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一带,这里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岫岩玉产地。因为“他水”又作“邺水”,所以这块美玉又被称作“邺玉”。后来,这里的岫岩玉产量逐渐增多,质量也有稳步提高,以至于东晋学者荀勖所做的《古今注·首饰》中有这样的记载:“邺中,文官佩玉,质须润似脂,文须斑驳。”
到了唐代,随着民间工艺品销售市场的火爆,各地工匠都开始尝试制作玉摆件和玉器器皿,用以满足民众对玉石器的需求。此时,作为玉材来源地的“岫岩”开始正式进入历史舞台。唐朝诗人皮日休所作《玉堂怀古》诗中有句:“海山疑凤阙,河岳意蛟宫。珍玩来新甸,仁风满旧崇。”其中的“新甸”指的就是今辽宁新宾县,而“旧崇”则指的是北京东北方向的崇礼。这两地都是著名的岫岩玉产地。在河北廊坊地区还发现了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古墓葬群,其中出土的玉器材料就是产自鞍山地区的岫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