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隔珠是几品?
说到佛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弥勒佛了,毕竟寺庙里常供奉的造像大多都是大肚笑盈盈的弥勒佛。而事实上,佛教当中是分为很多派的,虽然大部分都信仰释迦牟尼佛(或称如来佛祖),但是其中一派却是专门信仰弥勒佛作为将来的宇宙主宰的!这个派别就是——未来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佛——无量光佛!
《悲华经》中曾记载,世尊问弥勒:“你过去世做菩萨时,曾经发愿,说是将来要有众生不能得到解脱,就让我当下变成众生的奴隶,以劳动来救赎他们,你觉得如何?” 弥勒回答说:“世尊,我以清净无染的心念,真诚地发这个愿,希望我未来的色身能够遍满虚空,度化一切众生。” 由此可知,除了现在正在世间教化了众生的本师释迦摩尼佛外,在弥勒成佛前,负责度化众生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而在所有的菩萨中,弥勒又是位于初地以上的内持明位,所以又称为“圣弥勒菩萨”。由于他是在兜率天内院教化众生的关系,所以在菩萨之中,他的形象又和天界的神祇有相通之处。 根据记载,菩萨的帽子上应该有着五髻(也就是五个发鬟),但是在弥勒的形象中,这是特例,只有四个。因为他是菩萨中的“童子相”,所以脸部看起来也是稚气未脱。
另外他在菩萨中最特别的地方还有他所持的法器——锡杖。这在其他菩萨的形象中是看不到的,因为锡杖代表着菩萨的“行脚僧”身份,是云游僧人常用的法器。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玉石雕刻成弥勒的形象,不仅将他的帽子改成了菩萨常见的五髻,还借鉴了当时民间服饰的特点,把之前单衣翻领的样子改为宽肩小袖,下着裙子,看上去更加可亲宜人。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人间弥勒”的形象。于是在之后的元、明、清三代,这种形象便成为翡翠弥勒的主流。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何图片里的这一对“坐佛”,一个像是弥勒,另一个又像释迦牟尼?莫不是搞错了吧…… 其实并没有。
这是因为我们在给佛像定名字的时候,根据的是他的形象特点或者塑造时的“代表”身份,比如说这尊是“文殊骑狮(莲)”,那尊是“普贤乘象(莲)”;但是这尊佛并不是完全按照那个标准去做的,而是取其近似之像。比如这尊佛的手指的是莲花,但是并不是表示他正在用手指划莲花的样子,而是手指自然伸张,做出一种“法力无边”的样子。这尊佛的脚是指莲台,但是其实真正的莲台是没有这么高的…… 总之,这就是基于“似非是”的原则制定出的“行业规范”,需要大家凭经验去把握那个“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