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从什么开始被认可?
谢邀 简单回答,翡翠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在民间盛行,并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段,毕竟每个朝代都不是只有一块翡翠) 关于翡翠的最早记录出现在汉代,但是那时候的翡翠指的是“翡色的玉”或者“红色的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翡翠”没有直接关系。
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缅甸贡茶入京,同时有“翠玉大圆珠一丸”,也就是这个时候,缅甸的翠玉进入了中国。不过这时候的翠玉并不受欢迎,因为颜色太过浓郁、偏紫,又被称之为“酱油色”或“菠菜绿”。直到明末清初,这种浓艳的翠玉才逐渐被人所接受。而明末文学家张岱在其著作《陶庵梦忆》中就对这种新出现的翠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白而微碧,光润如初。” 那么为什么这种新的翠玉会在明代中后期流行起来呢?这是因为明中期以后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古朴的氛围,于是素面朝天,颜色淡雅的古玉受到欢迎——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古玉新赏”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颜色不艳丽的宝石和玉石都开始受到欢迎,而原先宫廷专用的宝石则退居二线,比如红蓝宝石、祖母绿等等。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 明末—清末民初,是翡翠在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