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翡翠是怎么形成的?

狄小洁狄小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翡翠是怎么形成的,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1、地质学说 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弗兰克·德瑞克教授率领的勘探队在中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尼加拉瓜境内发现了一种绿色的宝石,他们称其为“绿色钻石”(diamond green);几十年后,前苏联矿物学家也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发现了类似的绿色宝石,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新的玉石,命名为“翠玉”。后来,人们又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发现这种绿色宝石,并采集到大量的矿石标本,经检测认为是含铬钙铝榴石组成的宝石,即如今的翡翠。

由此,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说法:翡翠是来自地壳深层的一种岩石,在地壳的运动和岩浆的侵袭下,部分翡翠被侵蚀变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原石。之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这些富含化学物质的湖水或地下水逐渐形成了颜色不一的矿物沉积层,进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翡翠。而其中影响翡翠颜色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含铬量的高低,二是含杂质色离子的种类及含量。

2、考古学说法 根据考古发掘出的史前古玉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制作玉器的技术,并且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软玉,也就是如今我们使用的和田玉。但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找到了黑曜石工具以及用紫水晶制成的装饰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天然水晶。

到了商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石开采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据考证,此时的主要采玉来源是产于阿富汗的青白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器的出现和青铜冶炼技术的改进,人类开采矿石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的龙涎屿矿床(又称“福州水洞”)成为最大的玉石产地之一,其产量甚至可供国外市场交易。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翡翠原石位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境内的黑山。这块原石重达5.5吨,外皮粗糙,因色如墨,故名为“黑乌砂”。据当地人说,这是很早以前开采出来的石头,原由一云南人购买,后带到香港,再辗转流入台湾市场。也有人推测,台湾地区收藏的一些品质极佳的翡翠原石很可能来自此坑。 我们认为翡翠是种天然的矿物晶体,而不是岩石或矿物集合体。因为如果它是岩石或者矿物集合体的话,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色彩斑斓、艳丽无比的玉石了。虽然目前对翡翠是怎么形成的还存在争议,但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种说法——优质翡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的物质升华作用有关,是在地质过程完成后,再经过后续的生物、地貌等自然外力的改造最终形成的。

后正蓓后正蓓优质答主

缅甸翡翠矿床,位于三江ogenic带缅北段,其形成受区域性印—缅断裂和伴生断裂的控制,与区域深断裂有关的变质岩系和超基性—基性岩,是形成翡翠矿床的主要母岩,使形成翡翠的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区域上由于印支褶皱系与特提斯褶皱系紧密复合,使构造十分复杂。因此,翡翠矿床也是在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的。

形成翡翠玉的主要物质——硬玉矿物,化学成分为NaAl Si2O6,其本身即是含有矿质成分的盐类矿物。缅甸翡翠矿床成矿阶段,为印支造山运动的晚期——燕山早期。从成矿的温度、压力和热液矿质来源看,属中——低温、中——低压力的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因此,硬玉属具有区域变质接触交代型的次生变质矿物。形成翡翠的地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区域同位素热液变质阶段,在区域性大断裂交切处产生同位素变质,即区内原生的基性、超基性岩,在中——低温度、压力条件下,同外来的交代热液进行物质交换,基性、超基性岩的部分组份被置换,同时,热液中的矿质成分Na、Al等被置换到基性岩中,产生以辉石、角闪石、滑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铬钢玉、葡萄石、黝帘石及硬柱石为主的绿岩化和蚀变,在此过程中产生少量硬玉——钠铬钢玉。此阶段产物,即形成第一阶段亚矿床。 第二阶段,由同位素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热液作用,使第一阶段产物遭受进一步的交代置换,进一步使Fe、Mg被置换,Na、Al、Ca等成分增加,形成以硬玉为主的亚矿床,即为翡翠成矿阶段。形成翡翠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成矿过程中,受到温度、压力、构造裂隙的严格控制,因此在如此大的矿区,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翡翠玉。

以上所述仅为缅甸出产的宝石翡翠的形成过程,其他产地由于地质作用不同,成矿过程有一定差异,例如罗兴亚和新疆的软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