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上有黑点怎么回事?
“黑点”在翡翠的鉴定与交易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影响“黑点”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因素导致; 天然形成的黑点,可分为杂质和矿物包体两种类型,其中杂质又包括色根、黑色颗粒、白色矿物等,矿物包体是指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混入的黑曜岩、磁铁矿等物质形成的包体; 人为造成的黑点主要指经过处理的翡翠,通常是在无色或少色的翡翠原料或成品表面涂一层深色涂料,再经打磨抛光产生假色效应,这些涂层的纹理清晰可辨且无包浆之感。
对于天然生成的黑点,不同类型的黑点对翡翠的价值影响有所不同。 对于无色的翡翠而言,黑点越大,对价值的影响越大;而对绿色或墨绿色的翡翠来说,由于底色受绿影响比较大,黑色部分对整体美感的影响并不明显,通常不必太在意。
但对于有些特殊品种,如冰种黑糯种的翡翠,其颜色是呈絮状分布的,黑色也往往呈絮状分布,这样的黑色点并不会很大,但数量可能很多,对于这些黑色的成因目前还存在争议。 而对于人工染色的翡翠来说,假色部分往往与基底分界明显,有时可见明显的染色剂沉淀;对于部分染色不均匀的翡翠,还可观察到颜色的聚集处有反光现象,这是由于染料堆积所致。
通过观察颜色的聚集状态以及红色染料沉淀情况,可判断出是整块宝石均被染色还是仅表面被染色,这对评估翡翠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一些品质较好的翡翠,虽然表面可能存在染色现象,但因为色彩过渡自然且不明显,反而增加了装饰性,这种染色效果也被誉为天然的“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