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红色怎么形成的?
翡和翠,是色彩学里的专业术语。其中,“翡”是指红色,而“翠”则是指绿色。对于这两类颜色的形成原因,业内都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的说法。意思是说外行看颜色好坏,主要是凭感觉走;而作为行内的人士,判断颜色优劣的首要标准却是颜色内部的结构状况——也就是种的优劣。 这是因为在翡翠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颜色。
优质的翡翠,首先必须是优质的种,其次才是颜色。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优质种指的是通透度高、结构致密的A货翡翠。如果一种翡翠既没有任何结构上的缺陷,又同时具有浓郁鲜艳的颜色,那就是极品了。这样的完美翡翠,无论佩戴或是收藏,都是极佳的选择。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完美翡翠并不常见。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些翡翠具备浓郁的色泽,但透明度和韧性都偏弱;也有一些翡翠,虽然通透性不错,韧性强,可颜色往往不够浓艳。
对于这些参差不齐的颜色品质,行业内一般都采用“正、浓、阳、匀”这四个字来考量。 所谓“正”,就是颜色的纯正程度。在“正”的前提下,颜色越浓越好,越深越强。而“阳”的意思则是说,这种颜色的明艳程度要高。至于“匀”,则指代颜色的均匀度。 只有当一件翡翠同时具备上述四个特征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件翡翠的颜色是好颜色。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元素会影响颜色的变化。例如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存在状态以及含量多少,都会对颜色的色调、亮度和颜色饱和度产生影响。 比如硬玉矿物中含有钠和镁的成分,这两种元素的存在形式若为离子状态,则会形成浅色的正蓝色调;如果为氧化态,则会出现紫色或者褐黄色的色调。
再如铬元素,它会和铁元素一起生成绿色的铬铁矿。如果铬元素的含量降低,颜色就会变淡,变成粉绿或者灰绿。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欢迎持续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