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白雾层什么意思?
“有白雾”与“无白雾”,这个描述指的是翡翠在外皮上(俗称“凤毛”)是否有附着物——这通常叫做“黄雾”或“白雾”。 “白雾”并不是指如牛奶般的白色,而是指一种半透明到透明的黏性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当阳光照射时,这些矿物会反射光线,从而形成似烟灰一样的色调,因而称之为“白雾”。这种烟灰状的物质学名为“氧化物”,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 一般来说,“有白雾”或者“有黄雾”的翡翠原石,内部的质地都不算很好,而且会有许多细微的缝穴,称为“砂眼”。由于外部附着了厚厚的泥土和岩块,使得这些裂缝不被暴露出来;一旦剥除表面附着物,就会露出里面的细脉、石花还有颜色。
原矿的风化现象,除了会产生色素沉淀使原石带有颜色外,还会产生风化的裂隙。而这些裂隙会延伸到内部,因此大部分的原石都具有“多棉少翠”(即富含纤维结构而透明度很差)的特性。 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在特定环境下,如果火山活动频繁,大量的高温气体喷出地表,迅速蒸发水分,使含盐量高的地下水处于沸腾状态,便会溶解沿途遇到的所有矿物质,包括玉石在内。如此,高温高盐的卤水就能渗入到岩石的缝隙中,将里面所有的矿物都溶解掉,再结晶成新矿物。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形成的翡翠原石,往往内外部品质一致,没有明显的风化痕迹,被称为“盐水泡”或者“雷击泡”——因为它们看上去就像是被盐水浸泡过,又或者被雷电击中过一样。这种原石的透明度往往很高,而且内在的品质也不错。不过这样的机缘巧合非常难得,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一般我们都会建议买家,尽量挑“无白雾”或者“少白雾”的翡翠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