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绿色的叫翡翠吗?
首先,从学术角度来看,确实是这样。
根据国标(GB/T 16552-2017)的定义,天然翡翠A货是指“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和稀少性,能够制作首饰等的硬玉”。 这里用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天然”,也就是说只有天然形成的玉石才能被称为「翡翠」。而经过人工优化的翡翠,例如酸洗、填充、染色等,虽然也能做出漂亮的饰品,但由于已经失去了天然翡翠的色彩与光泽,不符合「美观」这一条件,就被排除在翡翠之外了。
不过,人们日常所说的「翡翠」并不一定指天然形成的玉石,还常常包括经人工处理的玉石以及价格便宜的合成材料。这时,人们所说的「翡」指的是红色或橙色的颜色,「翠」则指的是绿色的颜色。 所以,严格来说,将「翡」「翠」分开使用更能体现这两个字作为颜色名称的准确性。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将「翡」与「翠」放在一起来称呼一种颜色,这个说法也是被认可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翡」主要指赤色,如果一块玉有赤色和绿色两种颜色时,通常把赤色的部分称为「翡」,绿色的部份才是「翠」。 这意味着把绿白相间的玉称为「红翡」是不正确的。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翡」来表示含铁量高的红色系玉石呢?这是因为,当一块玉含有较高的铁质成分时,它会呈现出较为浓艳的红色,这种红是稳定的,也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这样的色彩特征符合「鲜艳」的条件,所以这样的玉应该属于「翡」。 而「翠」的特征则是绿色纯正且明亮。同时,「翠」还应满足一个条件——颜色要达到一定的面积比例。
因为有的绿色玉虽然鲜艳明亮,但它只是单颗颗粒,并不能达到覆盖全部玉石表面的效果。这样的绿色不足以突出,也不能称之为「翠」。 如果一块玉既有较深的红色,又有明亮的绿色,并且红绿的比例足够大,那么就应该称这块玉为「红翡翠」,或者简写为「翡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