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底和种的区别?
底,是决定一件翡翠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种是指翡翠的质地,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老种”、“新种”的说法,其实这些术语都是用于形容翡翠的结构。 因为结构不同,同一块原石可能会切割出多个不同的颜色,而不同颜色的手镯,价值也可以天差地别。所以,认识并学会判断翡翠的种是很重要的。
种可以分为: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等。 每种类型的种,特征是不同的,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也是千差万别的。 种越好的翡翠光泽越闪亮,且质地细腻纯净。比如玻璃种,它的表面亮晶晶的,像抛光过的玻璃一样,非常耀眼;而且内部很干净,几乎没有瑕疵或裂纹。 当然,种越好,成本越高,价格自然也越贵。 在选购的时候,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般种比较好的翡翠,光线照射过来会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如果种比较嫩的话,则会显得透明清亮一些。 除了看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来感知。
用手轻轻触感,如果是老种翡翠,感觉会比较粗糙;而如果种嫩的话,则会觉得十分光滑。 老种翡翠因为结构稳定,不易变形,可以多加点首饰配件进行镶嵌,打造一款精美的首饰;而有些种嫩的翡翠由于结构不够紧密,容易受到损伤和破坏,就不宜进行镶嵌了。
翡翠的"底子"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地子",指的就是翡翠中的绿色以外的那些颜色和背景,也有人说"地子"是翡翠的"托儿",就是说"地子"是衬托着翡翠的绿色,如果绿色的“底子”色纯且通透,那么绿色就更显得艳丽出彩了;而翡翠的“种”则是指翡翠内部的结晶颗粒大小和胶体质的均匀程度,“种”好的翡翠密度会更高,一般不会出现什么绺裂的现象,内部的晶体颗粒也非常的细腻,而且有胶质感觉,因此,“种”的好坏也是衡量翡翠好与坏的重要的方面之一。
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翡翠的“种”和“底子”、“地子”都是从翡翠内部晶体颗粒的粗细、结晶的状况、胶体的均匀程度、透明度和绿色的分布等方面来分析的,一般“种”好的翡翠,“底子”、也会比较的漂亮,但是“底子”漂亮、“地子”好的翡翠“种”不一定就好,比如说有一块原石,我们切开后发现它的“底子”很漂亮,比较的通透,绿色的分布也很漂亮,那么我们就会说:这块料子的“底子”很好,但是“种”还不算好,就是说我们加工出成品后的透明度还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但是这也比那种“底子”差要好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