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仿翡翠工艺叫什么?
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仿翡翠,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高峰。这种“仿翡翠”的料子,是清代宫廷自用玉器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因为其颜色浓艳,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明亮,且产量丰富,因此常被制成皇帝后妃们的首饰或作为赏赐品下发给宫女太监们使用。 这些“仿翡翠”的原料实际上是一种新疆和田玉中的青山料,它呈现出浓郁的翠绿色,且色谱广泛,从浅绿到深绿都有,有些甚至可以做到全绿。同时,它的质地细腻温润,带有柔和的光泽,看起来与真正的翡翠十分相似。
但是,由于青玉料的结构比翡翠要疏松得多,所以它无法像翡翠那样呈现半透明至透明的质感,而且在光线的照射下也会折射出淡淡的青色色调。不过,这已足以乱真了。 为了增加仿翡翠的质感,工匠们在制作时会在料子表面涂上一层玻璃粉,然后用蒸锅蒸透,使表面的玻璃粉熔融成一层薄膜。经过这样处理的青玉料,光泽感更加强烈,质感也愈发逼真。 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制作的“仿翡翠”不仅原料采自新疆,而且加工制作也集中在京城的玉石作坊中进行。在制作水平上,这些“仿翡 翠”不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由于其材质、色彩与真翡翠极为近似,因此也被视为价值连城的珍品。 那么,为什么要在宫廷内制作“模仿品”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清宫所收藏的翡翠原矿实在少得可怜,据现有资料统计,仅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原石块,最大的重约2.1吨,最小的则不足500克。此外还有一些翡翠的切片和雕件,至于成色好的翡翠制品则是少之又少。
正因为如此,那些色泽好、质地佳的原石块都被精心切成薄片,用做制作成各种翡翠饰品,如手镯、手串、珠链等;而那些材料差、质地粗糙的原石块就只能细细打磨之后,雕刻成小的摆件或者器皿。虽然成品数量上去了,但质量确实难以让人满意。“复制”就成了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