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仿翡翠工艺叫什么?

衣清扬衣清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仿翡翠,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高峰。这种“仿翡翠”的料子,是清代宫廷自用玉器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因为其颜色浓艳,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明亮,且产量丰富,因此常被制成皇帝后妃们的首饰或作为赏赐品下发给宫女太监们使用。 这些“仿翡翠”的原料实际上是一种新疆和田玉中的青山料,它呈现出浓郁的翠绿色,且色谱广泛,从浅绿到深绿都有,有些甚至可以做到全绿。同时,它的质地细腻温润,带有柔和的光泽,看起来与真正的翡翠十分相似。

但是,由于青玉料的结构比翡翠要疏松得多,所以它无法像翡翠那样呈现半透明至透明的质感,而且在光线的照射下也会折射出淡淡的青色色调。不过,这已足以乱真了。 为了增加仿翡翠的质感,工匠们在制作时会在料子表面涂上一层玻璃粉,然后用蒸锅蒸透,使表面的玻璃粉熔融成一层薄膜。经过这样处理的青玉料,光泽感更加强烈,质感也愈发逼真。 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制作的“仿翡翠”不仅原料采自新疆,而且加工制作也集中在京城的玉石作坊中进行。在制作水平上,这些“仿翡 翠”不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由于其材质、色彩与真翡翠极为近似,因此也被视为价值连城的珍品。 那么,为什么要在宫廷内制作“模仿品”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清宫所收藏的翡翠原矿实在少得可怜,据现有资料统计,仅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原石块,最大的重约2.1吨,最小的则不足500克。此外还有一些翡翠的切片和雕件,至于成色好的翡翠制品则是少之又少。

正因为如此,那些色泽好、质地佳的原石块都被精心切成薄片,用做制作成各种翡翠饰品,如手镯、手串、珠链等;而那些材料差、质地粗糙的原石块就只能细细打磨之后,雕刻成小的摆件或者器皿。虽然成品数量上去了,但质量确实难以让人满意。“复制”就成了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丘婷芸丘婷芸优质答主

玻璃是一种人工制造材料,自古以来就被用来仿制各类宝石和玉石。清代尤其盛行用玻璃(当时称料),仿制翡翠,通称“料翡翠”或“假翡翠”。清代玻璃仿制翡翠水平很高,一些玉器工匠用其代替翡翠制作各式玉器,以牟取私利。“料翡翠”的加工方式可分为单色和多色两种。单色的“料翡翠”是直接用翡翠绿色的玻璃制作玉器,其颜色单一,没有翡翠颜色自然的韵味。多色的“料翡翠”主要以绿色为主,为了模仿翡翠颜色不均匀的特点, 绿色部分往往是不规矩的斑块或斑点, 绿色较深的部分还常常做成色斑的“癣”状。为模仿翡翠的石花,在玻璃中还加入一些乳白色或灰白色的乳浊状条块。“料翡翠”的透明度高于翡翠, 石英质翡翠和“料翡翠”在一些重要特征上是有差异的:石英质翡翠中主要组成矿物为纤维状交织的绿辉石, 它在偏光镜下具有明显的光性。而“料翡翠”具有玻璃光泽, 高透明度, 但无解理, 具有贝壳状断口, 二色性及偏光性不明显。

“料石”就是用玻璃料所制作的玉器,是清宫特种工艺玉器中的品种。料石主要用钾钠铅钡玻璃(俗称软料)制成,也有少量钠钙玻璃(俗称硬料)。其工艺和翡翠的制作工艺大体相同。由于料石颜色鲜艳、质地透明、器形多样,有些器形在其它玉器中较少见,因而深得皇帝、后妃喜爱,因此在清宫珍宝中占有一定的数量。料石有翡翠色,称为“料翡翠”;有碧绿色,称为“碧玉”;有翠绿色,称为“翠玉”。各种颜色的料石都十分鲜艳、透明,有玻璃光泽。它的硬度较小,只相当于玉石硬度的三分之一。另外,料石的内部常常有自然生成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气泡和未熔解的颗粒,这是料石与翡翠在肉眼观察下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