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原材料是什么?
关于翡翠的源头,可追溯到万年前,当时还没有中国,云南省处于古亚州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称为“南诏国”。他们发现一种由水石形成的玉石,颜色翠绿,非常可爱,但是硬度很低(摩氏5度),容易受损,于是他们把这种美玉做成戒指、手镯,或者打磨成板,作为奖赏发给有功的勇士。
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翠玉”或“干青种”翡翠的原型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首饰在考古遗址中多有发现,如陕西出土过一批汉代的“玉璧”和“玉龙”,专家考证就是这种“干青”类型的翡翠做的。
后来这种技术传入缅甸等地并逐渐发展成熟,到了明代中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产量不多且材料质优,被皇帝定制为皇家专用首饰原料,民间不得使用;又因产于云南,故称“滇翠”或“云南翠”。 现在我们所说的“老坑”、“新坑”的概念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所谓“新坑”,就是开采后经过搬运堆积而成,矿体形态复杂且一般含杂质较多,这样的原料做出来的首饰颜色普遍偏黄,透明度较低而且不太均匀,现在通常用来制作中低档次的首饰。 而“老坑”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开采以后基本保持原始状态的矿石,杂质含量低,加工出来的成品颜色鲜亮均匀且有质感,很能显示出高贵与大方的气质,是高档饰品的首选。 不过直到现在,这些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因为随着矿产的开采进度逐步深入,地下岩层的水量会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坑湖”,里面的石头也就被称为“水头”,据说越接近底部的水头越好,但是已不具备商业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