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器有什么含义?

贡家玉贡家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玉”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形体如右图所示 ,是象形文字,古人用刀刻在甲骨上,所以字形像用刀具劈砍出来的玉块;金文(大篆)中的“玉”字像用刀锯切割出来的形状;小篆的“玉”字又变成左右对称的样子;隶书、楷书笔画逐渐简化,但“玉”字的形状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可见玉最初被当作石类中美好的石头。后来人们发现了美玉并且能够冶炼加工,于是“玉”指的就是这种美丽的石头了。 我国有着悠久的用玉历史和丰富的玉石资源,因此对玉的理解也自然最为深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玉,外饰光泽,内蕴灵秀,坚忍不拔,可雕琢,又可温润对人亲和,因此将各种美好的人格特质赋予玉,用玉来象征人,以玉喻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玉比德于君”。

关于玉比德的内涵,《礼记·聘义》里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寿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这段话总结的很全面,也很精辟,因此成为后世评判琢玉用料的重要标准,甚至直接影响到玉雕的创作,可见影响之大。

除了比德于玉之外,玉还被用以比喻爱情和亲情的纯洁。《周礼·地官·媒氏》中有“凡男女之阴私,皆曰慝”,汉郑玄注:“慝,淫佚之事。”“匿”与“慝”都包含有隐私、奸淫的意思。可见在古代,即使是在正规场合,夫妻之间的情话都是被视为淫佚之语的。因此玉被人们比作爱情的信物,象征纯洁的爱情。

母亲抚摸幼子的脸颊,如同用手指轻轻擦拭刚完成的玉器,以此比喻母爱的细腻、温暖、无私和无微不至。因此玉又称作母亲的信物,象征真挚感人的母爱。 玉还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例如:君子比德于玉,象征高尚的品格;“宁为玉碎”,象征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等等。玉文化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郗柔岚郗柔岚优质答主

玉在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产玉大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开始采玉制玉。玉作为石之美者,由于温润莹泽、细腻坚韧,具有外和而内刚的品格和不以饰者美、不以雕刻贵的德性,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品格。它承载了我们祖先的宗教意识,成为我国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成为民族审美意识的化身,更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的凝聚。

玉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古代,玉作为沟通神人、权力至上、辟邪吉祥、君子美德、驱使鬼魅等的象征,成为皇权贵胄等上层阶级的专利。在祭祀时,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用玉与天地和亲;在丧葬时,用玉衣敛尸,希望永生;在祭祀、祭祀大典时用的“六器”和朝聘、宴飨时的“瑞玉”,都是沟通神人、上下感情、表示诚信的信物。

在治国施政、人伦日用方面,赋予玉以“礼器”、“君子德行”的品质,要求执政者必须像美玉一样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周礼》中规定的“典瑞”一职,专司“玉器”、“瑞玉”的制作和管理。《周记.考工记》对“玉人”的“典瑞”职责也作了详尽的描述。如“两圭为珪”,“两珪为璧”等玉类制作等。

《礼记》明确指出玉有十德,要求人们行足刚强、进退有仪、诚信义礼,不可不佩玉。所以,玉成为封建官员人格理想的化育工具和社会行为规范。如孔子把玉德归纳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十种德行。孔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等言行对后世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以致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说法,成为后世以玉喻德、以德治国的经典之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