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器有什么含义?
“玉”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形体如右图所示 ,是象形文字,古人用刀刻在甲骨上,所以字形像用刀具劈砍出来的玉块;金文(大篆)中的“玉”字像用刀锯切割出来的形状;小篆的“玉”字又变成左右对称的样子;隶书、楷书笔画逐渐简化,但“玉”字的形状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可见玉最初被当作石类中美好的石头。后来人们发现了美玉并且能够冶炼加工,于是“玉”指的就是这种美丽的石头了。 我国有着悠久的用玉历史和丰富的玉石资源,因此对玉的理解也自然最为深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玉,外饰光泽,内蕴灵秀,坚忍不拔,可雕琢,又可温润对人亲和,因此将各种美好的人格特质赋予玉,用玉来象征人,以玉喻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玉比德于君”。
关于玉比德的内涵,《礼记·聘义》里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寿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这段话总结的很全面,也很精辟,因此成为后世评判琢玉用料的重要标准,甚至直接影响到玉雕的创作,可见影响之大。
除了比德于玉之外,玉还被用以比喻爱情和亲情的纯洁。《周礼·地官·媒氏》中有“凡男女之阴私,皆曰慝”,汉郑玄注:“慝,淫佚之事。”“匿”与“慝”都包含有隐私、奸淫的意思。可见在古代,即使是在正规场合,夫妻之间的情话都是被视为淫佚之语的。因此玉被人们比作爱情的信物,象征纯洁的爱情。
母亲抚摸幼子的脸颊,如同用手指轻轻擦拭刚完成的玉器,以此比喻母爱的细腻、温暖、无私和无微不至。因此玉又称作母亲的信物,象征真挚感人的母爱。 玉还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例如:君子比德于玉,象征高尚的品格;“宁为玉碎”,象征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等等。玉文化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