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代表什么意思?
在《说文解字》中,“玉”字解释为:石之美者。这说明,在古代中国“玉”就是美好的石头的统称; 到清代儒学家朱彝尊著的《说文解字注》里,“玉”被解释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说明到了清初,“玉”已经被限定为具有五种美德的石头了; 而现代汉语里“玉”则特指“软玉”,即现在通称为“和田玉”的透闪石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自东汉许慎以来,人们已经把“玉”和“石”的区别界定为:质地柔软的为“玉”,硬脆的为“石”了。(见《说文解字·五》)而现今的科学研究证明,新疆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玉,其硬度为6~6.5,属于典型的“玉”而不是“石”,所以它成了“玉”的代表并成为“玉石”的简称。
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所谓“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大部分为人工加工的宝石、玛瑙、岫岩玉等,而极少部分玉器用材为和田玉,可见当时“玉”的概念还没有后来这么窄。 另外,古人把“玉”刻画于礼器上祭祀神灵祖先,认为这样可以使家族子孙繁衍不绝,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又《史记·鲁周公世家》也有类似记载。看来,“以玉比德”的道德教育作用是古代“玉”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
玉在中国文化中既是一个物质符号,同时又是一个精神符号,也是一个美学符号。《说文解字》中提到“玉乃石之美者”,从本义上看,玉在中国文化中是美石的意思,是中国审美的一个物质载体而已。玉后来成为君子德性的象征,成为一种信物,成为礼器的代名词,成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化人格理想,这些都是“玉”字从审美的物质符号转化为象征某种文化品格的精神符号。玉已经积淀为一个具有东方神韵的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美学符号。在中国文化里,玉就是品德、人格以及精神意志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点的是玉文化。所以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玉文化,西方的文化是一种石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将玉赋予了人的品格和道德意志,把外在的玉石审美人格化。孔子非常爱玉,认为玉具有仁、智、义、洁、勇、乐等11种道德品质,是人伦的象征物。孟子和荀子也对玉推崇备至。孟子认为玉石“久而不朽,近人而温”。荀子说“人不能ZA之也,天也诚之也,人也巧之也”。玉既包含着天地之妙,又包含着人心之巧,因此“近君子,比德如玉”。
玉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和道德意义,奠定了玉在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上的主导地位。玉的质地坚硬而又纯净通透,色泽温润而有五彩花纹,既包含了天之神威和地之灵秀,又融合了人们的精巧技艺,因此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以及内圣外王之道,也都能从其中得到折射。玉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成了“中和”的代名词。所以在中国文化里,一个德行高洁、智慧深沉而又温润优雅的人,在古代就是玉的典范。现代一些人们特别欣赏、具有特殊气质的女性,也常被形容为“中国式的贵妇”或“东方优雅”的玉女。所以,以玉的中和美、温润美、坚贞美为原型,中国哲学构建起了一个融合中庸之道、君子人格以及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相统一的玉文化模式。玉文化既是中国智慧的载体,又是中国美学的最高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