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散点透视原理?

班芷月班芷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纠正一个观点,中国画的透视不是散点透视。 透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近大远小、近实远虚都是透视的原理。但透视是有科学性的,是建立在光学基础上的。 中国画讲究“以大观小”的视角观物,这和光学中的透视规律是有矛盾的。中国画家创造了“移远处为君山,平远处为洞庭水”“以大观小,无数山峰,尽纳胸中”“远近高低各不同”等构图法则来处理创作中的“视错觉”问题。 所以,中国画画出来的感觉和摄影镜头前的景象是很不一样的——就像电影里面“闪回”的画面,实际上已经是“缩微”了。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裁剪了时空”。

这个原理其实很好理解。假设我们要画一座大山,那么首先进入我们眼睛的应该是很远处的山头,然后是我们的视线逐渐聚焦,直到最后看清山脚下的石头。而我们的“眼光”并不是一条直线或路径的,而是由多个这样的线段组成的,这样每个物体在我们眼中其实都是多个光影形状的组合体。(大家可以试试,自己眼睛随意盯住一个目标,然后快速地移动目光到另一点,再回到原先的目标上,会发现每一个目标上都叠印着许多其他物体的形象)

为了将大山“放大”,同时不使远景的草木树木等“缩小”,我们就得把远处模糊的山顶拉得和我们眼睛越来越近——也就是说要把视野中的场景“推”到我们眼前。但我们不可能真的把山顶拉到和我们眼睛一样高,因为那会失去远近的层次关系,景物也会变成僵硬的几何图形。所以中国的画家们采用了上面提到的“以大观小”的视角并辅之以相应的构图方法,来实现“推”的效果。又因画面是由许许多多的这种“推”的效果组合而成,所以最终画面的视觉感受其实不是“推”,而是“放”,即所谓的“散点透视”。

卜仁杰卜仁杰优质答主

中国画讲究“以大观小”,在构图取景上与西洋画完全不相同。从不同的视点观察事物,将眼中从不同角度所得的景象,融汇于一幅画面中,这种方法西方称为透视法,中国则称为:散点透视法、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由于透视关系不同,所以在构图上就有了平远,高远、深远等诸种构图方式和“三远法”的特殊理论。

中国绘画的特殊形式——手卷画,更是纯用散点透视原理,观画人的眼睛直随画卷的展开而移动,这实际上是人的视线在水平线上作着完全平行、等距离的移动,画卷展开的进程就是视点移动的进程。

手卷画中典型的是长卷山水画,作者可以任意将千里江山,峰峦迭嶂,溪谷流泉,乃至“游春”、“洛神”,全部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在《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在作纵向流动(船只)和横向流动(行人、车马等),整个画面纵横贯通。而在西方,直到18世纪,才产生了长卷油画“全景画”和“环景画”,它是将一个巨大场景的多点透视,综合地表现在一个平面上。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作者构思奇特;作者带着观赏者(眼睛)参加一场由夜宴到夜阑曲终的长夜聚会,这整个过程就是韩熙载和众男女的嬉宴过程,也就是作者和观者观赏眼晴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过程,其中所有景况都被浓缩在一个画面中,随着情节的移动而移步换景。作者在安排这些场景的关系上,注意了它们之间的虚实映衬,空白间隔以及室内灯光明灭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联系场景的中介和纽带,把画作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观者的眼睛时而被引入一个热闹场景,时而又被引入一个相对静谧的场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