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菩提中国有吗?
千眼,在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主要产地是泰国、柬埔寨、缅甸等热带地区;我国台湾和华南也有种植。 属于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0米左右。由于主干和分枝上会长出密密麻麻的细毛,远观如同刷了一层白油漆一般。所以又被称为“白柴”[1]. 它开的花很小,呈白色或浅黄色,有浓郁的香味,很像丁香花一样。果实刚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的,成熟以后变成红色,里面包裹的种仁像米糠一样,具有淡淡的香味。
千眼菩提子,其实只是它的种子(如瓜子),在植物学上称为种子坚果。不过这种坚果的形状很特别,看起来就像一只只凸起的眼睛,因此被形象的称之为千眼[2]. 这些凸起的小圆点实际上是由两片肥厚饱满的内果皮紧密闭合组成的。这层内果皮极为坚韧,不易破碎,内部还有一层中果皮,也是厚实有趣得很——在制作成珠子的时候,这两层薄薄的皮会相互叠加起来,形成一道道自然褶皱,酷似鱼的鳞甲,故而在佛教典籍中又被称作“鱼眼珠”。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部位,这果子最有趣的还得数里面的果肉,即我们常说的种皮——因为这层组织是半透明的琥珀色,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悬浮着无数黑色的籽粒(种仁),一闪一闪的犹如满天繁星。这画面,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所以,千眼菩提最初就是靠这漂亮似星的种皮以及里面排列整齐的籽粒而闻名于世,并被加工成各种手工艺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