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有玉器吗?
当然有啊! 玉髓、玛瑙这些古代称为“石之美者”的硬玉和软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有出土。 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良渚博物馆馆藏) 到了商代,玉器在礼制上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王侯佩玉,代表身份与权力。 《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青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朱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不同身份的人所佩带玉器的形制颜色都有所区别。 另外玉琮、玉璧这样的祭祀必备品也是从这时开始大量出现的。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玉琮 王侯将相的佩玉 汉代承袭了商代的制度,并增加了“璧”这一种玉器,同时期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玉器——玉佩。后人根据其特点把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分为两种形制:“环柄式”、“片状”。
这种形制的转变,其实代表了当时雕刻技术的一项变革——由磨制法到剖切法。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当时的能工巧匠可以根据料子本身的自然形状来设计作品,使得很多玉器呈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后来人们习惯把汉代的玉器称为“汉八刀”,这其实就是指这种新技术下雕刻出来的玉器给人一种线条利落、切割明确的感觉,就像用刀削出来的一样。 这件玉衣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的随葬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是玉器制作的一个鼎盛时期。工艺技术上延续了汉唐以来的琢碾技法,同时在抛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使唐代的玉器不仅表面光洁,而且润泽。 这对孔雀绿玉环堪称唐代玉器的代表作,现在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代以后,玉器不再仅仅作为贵族的饰品存在,普通百姓也有机会拥有。元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性也很喜欢佩戴玉石首饰,于是元末明初的玉匠就有了迎合市场的新点子。他们创出了“花丝镶嵌”的技艺,把细金丝或银丝缠缚在玉器之上,再加以点缀。这也是现在翡翠戒指、手镯等镶嵌类玉器先河。 清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玉器制作的集大成时代。
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都对玉器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也直接刺激了清中期以后和田玉采挖贸易的发展。再加上此时西方文明的涌入,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所以中国的玉器不仅在材质上更加多元,而且在造型上也多了许多西式的元素。不过,传统的龙、凤、花鸟等纹饰并没有消失,且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