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拉开中国连环画?
我是玩连环画的,也搞过几年创作(现在留着一些画稿)和编辑工作(出版过几本画册)。因此对于你说的这个问题有一些看法,不吐不快。 先说说我对连环画的理解:连环画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连续”性——它是由一系列前后呼应的作品组合而成的。这些作品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作者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同时由于连环画是讲一个(或多个)故事,所以它还具有文学的“叙事”功能。 我认为连环画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并深受大众的喜爱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首先我们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写意”——只要大致像就可以;其次我们中国人喜欢“含蓄美”——没有说明白的才是动人的。最后是我们文化中对于“圆满”“完美”的追求——少一分则憾,缺一角便缺。这三者正是决定了连环画的创作模式:粗线条、简笔画、轮廓线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满足大众“写意”的要求,又满足他们对于“圆满”“完美”的追求。如果太细的线条会使画面过于繁复,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太多而又太细的线条又会使人眼花缭乱,从而干扰我们对整幅画面的欣赏。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绘画(包括连环画)都是粗细相间,浓淡相宜——有浓墨重彩,也有轻描淡写。
当然,如果你问为什么中国的其他画种没有像连环画那样普及,我也可以回答。原因还是一样的,因为这些画种要么不符合大众“写意”的审美要求,要么不能满足他们的“完美”“圆满”的追求。如传统的中国书画,虽然也是一幅画,但它不同于连环画,是一次性的“成品”,不能像连环画那样一遍遍地重复绘制而达到“完美”的程度。同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刺绣、陶瓷等等也不能像连环画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制作而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是因为它们的材料所决定的——一次性的原材料决定了一次性的最终作品,不可能重复利用。只有连环画,虽然它是“成稿”,但是你完全可以再次绘制而不破坏原先的效果——因为它可以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