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美在哪里?

巫小圳巫小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文字本质的审美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表义功能自不待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开宗明义地说过“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话。但人们对于文字的审美,除了对其表义功能的欣赏外,对汉字形体——即文字本身所作的美感追求。这一点其实是中国古代文人所特别注重的。

从春秋战国时的刻石凿碑,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拓片摹本,再到唐宋以后的书法名帖,中国文人对于“书”的视觉美感是十分讲究的。这种视觉美感,本质上来自汉字的形体。汉字独特的象形表义特性,使得每一个文字都有自己的形象特征,这些特征的组合形成了汉字独有的字形之美。这种美学特质对中国古代文人影响至为深远。

2,字形结构的审美 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强调“中庸”的美学理念(孔子语),并且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文学创作与批评之中去。“中庸”的具体内涵就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因此孔子认为,美的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变成丑了。如他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经·乾》);“盛德之所极,大孝之所至也”(《礼记·檀弓下》)等,都是指事物过了度就会向反面转化之意。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一切事物都讲究一个“度”字。这个“度”也就是“中庸”的意思。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凡事要把握好度的观念。

这种审美的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文字和字形结构的审美上。古人对于字体结构的处理,就非常讲究一个“度”的问题。太挤了不行,太疏了也不行,必须恰到好处,才合乎审美。这个“度”的把握,并非易事,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3,书写过程的审美 从古到今,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从模仿到突破,再从突破回到模仿的训练过程。这样的训练有助于习者掌握这门艺术的“度”——也就是“中庸”之美。 写字也一样!要掌握字体结构的“度”,就得练习。而练习的方式,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就行,而是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找到感觉,然后突破这个感觉,再回归到正确的写法上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打破平衡,再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打破和建立,才能让习者感受到“有度”之美。

黎逸斌黎逸斌优质答主

第一,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笔锋的提按转折形成了不同质感的线条,体现了书法家的个人风格。

第二,书法是结构的艺术,字的结构和章法的布局,体现着书法家的技巧风格和美学追求。

第三,书法是内容的艺术,汉字有表意功能,诗词歌赋在书法作品中与书体风格相互映衬,使得书法作品具有独特魅力。

第四,书法是时间的艺术,落笔成形,不可修改,书法家在创作时需要全身心投入,一气呵成。

第五,书法是抒情的艺术,中国书法自汉末开始,便成为了文人的抒情工具,如东晋行书是晋人风流的体现,宋四家行书体现了宋人的进取。

第六,书法是哲学的艺术,中国书法对线条的追求和对阴阳动静的理解,是“道”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是哲学的艺术体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