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为什么是传统文化?
问:如何评价赵之谦的篆刻?他的篆刻在印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答:赵之谦的篆刻,取法秦汉,以汉刻为主。他19岁中进士,26岁时父亲去世,为父守制时开始研究篆刻,30岁开始鬻印售字。赵之谦的篆刻艺术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闲章”上,这些印章或文字或图案都没有刻意的立意,都是信手拈来、自然天成的。后人评论他的作品时,往往称赞其“天真烂漫”“独出机杼”“古拙生动”“朴茂高古”“浑厚雄健”等,而这些都是对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评价了。
其实“闲章”这个叫法也并不准确,因为这些印章都是赵之谦为了配合诗文而作,是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只是这种功能被弱化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已。所以应该称这样的印章为“诗文印”更为恰当。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除了写字作画之外,最讲究的是诗书画印四艺,它们被并称为“四绝”。其中字画双绝者很多,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大家;而书印俱佳者并不多,除赵孟頫欧阳询等人外,赵之谦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篆刻上的贡献还在于改变了明代刻印用朱文篆书的格局,创立了印坛新面目——边朱文。因为朱文印章在明代已经盛行,且风格一致,所以赵之谦另辟蹊径,开创了今天看来非常伟大的“边朱文”体系。
所谓“边朱文”就是字体侧旁加饰一笔红字,这一笔红的颜色和印章的石质形成天然的对照,使得整个印章灵动活泼起来,而且极具美感。后人将这种边朱文的篆刻风格称之为“赵之谦印风”。 赵之谦印风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由于他是学画出身的,受绘画中的“泼墨法”的影响,他在制作印章时经常会留下一些边角余料。这些材料虽然细小但却非常精致,不忍丢弃,于是赵之谦便想出了在印面周围加饰红边的办法来修饰印章,这也是他发明创造的“减法雕刻”工艺的体现(在印面刻掉多余部分保留红边)。
后来这种独特的装饰方法受到了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的追捧,成为印人学习追求的典范。直至今日我们看齐白石王福庵等大家的作品都可以看到赵之谦印风或是它的延续形态。 我曾在北京一家书店的网上商城内买过一套《赵之谦印谱》,很便宜的价格,不过质量很差,印稿模糊不清,而且还漏印了很多印目。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把这套印谱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多遍,从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