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民币价值多少?
1948年,一麻袋美元换不到一桶金,而现在,一吨黄金也换不了一个支付宝账号。 这是美国民众在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前排队提取现金的照片。二战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曾高达36%(1945-1947),但是当时美国的GDP只有世界的25%左右,现在呢,美国的GDP是中国的两倍多,然而全世界80%的美元现在都聚在了美国的手里。
我曾在银行工作过,我知道钱是怎么印出来的——只要你的账户里有100元(银行存款+外汇储备),央行就会在你账户下创造100元的货币(M0=C,也就是大家手里的现金+银行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广义货币(M1)=M0+企业银行存款和企业持有的现金),同时,企业收到这笔汇款后会继续向供应商付款,最终会流向消费端,这时候,你账户里的资金就是流通中实际支付的货币(Y)。而每印制一张钞票,等价的钱就被锁进了银行的金库,而世界上的钞票总共也就那么多,谁也不会为得到它付额外费用。所以M1的增长就相当于Y的增长,两者基本上是等额的。
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M1而是M0,即狭义的货币(只包含现金和活期存款),因为人们经常以M0来衡量货币供给(这里不讨论货币需求)。 那么问题是谁来给这100元人民币“买单”?答案是居民和企业,由于目前我们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中介的,而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吸收储蓄然后放贷,这时候银行的贷出来的每一元钱都是储户缴纳的税款——本来应该交到国税局的钱交到了商业银行的账户里了。如果按平均税率3%计算,每个公民每年缴的税前收入要全部存进银行两次才能抵上印刷的人民币数量。而且企业还要缴纳利润(除了缴税以外还有增值税、教育附加费等),最后到了工厂,工厂拿到这些货币又要支付工资和原材料款,就这样,我们每个人创造的GDP有一大部分成为了税收,并最终以现金形式回到了政府的腰包,而我们手里却只有一点点GDP增长量的残值,这就是通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