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民币之前用的什么钱?

公冶璟菲公冶璟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到古代的货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古代曾使用过铁钱、铜钱和纸币三种,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还发行过银元。那么,这些货币的样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这三类货币的代表——宋朝的铁钱、明朝的铜钱和清朝的银元。 首先来看宋朝的铁钱,这是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为了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交好,积极发展与西北以及西南地区的贸易往来,因此铸造大量的铁钱用于交易。

据史书记载,宋朝的铁钱版别繁多,面值也大,最大的面值为五钱,最小的只有一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铁钱库建于南宋淳熙三年,当时为镇江府转运使李衡所建,有屋264间,储铁钱50余万缗(每缗1000文)。 那么这无数的铁钱最后是怎么处理的?据记载,每当政府需要用钱时,就派专人前往各地铸钱棚提取铁钱,由军卒押运至指定地点熔化,重新铸成钱币或制成盔甲武器。由于铁钱的价值比铜币略高,所以人们都将其熔化重铸以获取利润,于是出现了“鼓铸无穷之利”的情况。

到了元朝时期,因采用钞币为主的钱币制度,故很少铸造钱币。不过元顺帝时也曾铸造过“至正通宝”,而且数量非常巨大。 根据史书记载,“至正通宝”的铸地有京局、江准局、江西局、两广局、陕西局等,共计十局;而其版式有当十、当十五、当二十等多种,最为特殊的一种是“背上‘十’字”,这种版别的“至正通宝”背面上皆有“十”字,极为罕见。 不过这种“至正通宝”存在的时间很短,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就基本上退出流通领域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废纸币,铸行方孔圆钱,即所谓的“洪武铜钱”。虽然名为“洪武铜钱”,但这种铜钱并非始于朱元璋的洪武年间,而是在明代中后期一直延续使用的。 “洪武铜钱”形制规定为圆形方孔,正面中央为阳文楷书“洪武通宝”四字,上面横书“吉语四句”,下面为满文“宝泉”二字。背面则无文字。 除了“洪武通宝”之外,明中期以后还铸行了“永乐通宝”“嘉靖通宝”等人命币。

清兵入关后,沿袭了明代的钞币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在北京陆续铸造“顺治通宝”,同时废除纸钞,这也代表了银本位制度的确立。 而“顺治通宝”的版别也非常多,根据史书记载,仅“顺治十五年户部奏闻,各省通济总厂共出银六万二千八百五十两,铸币六十万枚”。可见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数量巨大。

直到康熙七年才重新开炉铸币,此时所铸的“顺治通宝”背面的“宝泉”二字改为“宝源”,以示区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所代替,于是清代又建立了银元和铜币并存的货币制度。而这里的"银"并不是指白银,而是指银圆,也就是银元。将白银作为货币使用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 以上只是对于中国古代传统货币的简单介绍,实际上每个朝代的货币制度都要更加复杂一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