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取消三元人民币?

袁粼袁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涉及到很多层面的问题和原因,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说清楚。 先就事论事地说,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其实是有三个版本的,分别是10元、20元和50元,但是10元的面值最大,流通数量也最多,因此人们俗称的“人民币”一般就是指10元券(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0元券就是由此而来,故意设计成与最初的人民币10元券相同的图案和颜色就是为了纪念);而当时最常用的货币单位是银圆(银元),50元相当于10枚银圆,20元相当于5枚银圆。

随着经济建设的展开,市场对纸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当时的技术条件又无法满足大量印刷钞票的要求,所以从1948年到1953年间,人民银行除了印制钞票外,还代国家印制了粮票、布票等实物票证。虽然这些票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纸币,但由于其功能和纸币相当,并且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当做纸币使用。另外在当时社会上还有金圆券、关金券等等各种纸币,它们之间相互兑换的比例也是经常变化的。

总之,在解放初期那个混乱的货币市场中,“钱”真是非常不好使的东西! 至于后来为什么又建立了以纸币为主要形式的单一货币体系呢?这其中有中共执政后清理乱账的考虑(如废钞令),也有国际上的因素,如苏联援助中国重建的计划经济需要统一的大额支付手段——因为旧中国是个战乱频繁的国家,财政一直不太好管,各军阀自己发的钞票自己不认,搞的金融非常混乱;还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本货物,而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银行发行属人民自己的货币是最为必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说人民币取代银圆是历史必然,但为什么要废除三套人民币却是另有原因的。 因为人民币的发行量取决于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及其变化情况,如果按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1976年以后我国就已经没有“废纸”——那时的GDP已经远远大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了。因此有人说那时就应该废钞了。不过,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建立计划经济的巨大成本,废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看到,直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境外用外币买中国商品还是有限制的(如限额购货),而在境内则仍然执行着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制度 (也就是企事业单位的所有现金收入都要上缴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由人行统一发给企业购物凭证——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国库券”)。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