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玉有价值?
先引用一下百度百科里面关于“和田玉”的一段定义,此定义出自国家文物局2003年颁发的《文物鉴定指南》。 这里只写了和田玉的概念,并没有提及玉石的概念,其实只要仔细研读就可以发现,文中写的“透闪石玉材料”其实就是指的和田玉,因为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是透闪石。 当然这里的概念肯定没有涉及到玉石的本质,只是给出了一个客观的定义而已。要谈论玉的价值,就得谈一谈人们对玉的要求和认知了。
我认为人们选择玉器往往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功能性,一个是审美性。先说功能性的吧!我猜除了艺术家可能没人把玩玉完全是为了审美,因此功能性往往与佩戴有关,而最好有功能的玉器一定是既实用又美观的,这样人们才乐于佩戴。从这点来说,白玉无疑是最理想的材质,白如玉,干净纯粹,又具有柔润的光泽感。
但白玉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太易脆断,因此只能工于内不能工于外;而且过分的洁白也会使人产生庸俗之感。于是很多人开始追求颜色的丰富,例如青玉、碧玉等等。如果青碧两色仍不足以满足需求,那便求之洋玉(加拿大碧玉、俄国碧玉等)或岫岩玉(又名蛇纹石玉)。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功能性的选取尚有标准,那么审美的要求则完全是主观的了。不过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实用价值的美,只能算作奢侈品而非艺术品。这种美可以是颜色上的,例如浓淡相宜的色彩搭配;也可以是形态上的,像圆润饱满的造型。但是最美的一定是最符合人们审美观的,而审美观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着。
目前,我们对于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神往-痴迷-冷静的过程,因此对待玉的态度也由盲从到理性再到挑剔。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此时玉器作为礼器或者饰品应运而生。经过千年的文化传承,玉在人们心中早已超越了自身价值的限制,而具备了崇高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