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的画价值多少?
我这里有一副清乾隆年间画家蒋廷锡的《百蝶图》,他当时任内务府卿(主管宫廷事),官居二品,也是雍正帝的侍读。此人擅长花鸟,此作品是他70岁所作,图中百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整幅作品工细流畅、淡雅清秀、生机盎然。
这幅作品在1986年的时候在北京拍卖过,当时的估价是20万,最后以23万元的价格成交。2015年同一幅作品在上海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再次出现,公司预估价为45万元人民币,结果以55万元的成交价成交。 如此算来,十多年的时间,通货膨胀再加上文物艺术品的市场行情上涨,这一幅小小的画作升值了大约150%左右。当然,这些增值全都在合法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感叹物依稀少、价值凸显。
其实,像蒋廷锡这样的“高薪”官员在清代并不少见。康熙皇帝曾经说:“凡学文者加至数十金,学画者亦加至十余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学了文章,那么赏赐可以达到几十金;如果学了绘画,则赏赐十几金……这种高工资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清代文人学者、文人和画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除了官方奖励之外,私人收藏者也愿意花费巨资购买书画,比如乾隆年间的收藏家梁清标,他收藏的文物多达数万,其中不乏千金易手的稀世珍宝。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纷争、时局动荡,很多文物和书画都流失海外或者散落在民间。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曾大力追回流散国外的文物,一些精品还被送回故里展览。不过,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人们生活拮据,因此文物的流通并不是很活跃,文物的交易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物交易逐渐活了起来。于是乎,那些沉淀下来的传世珍品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它们的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除了拍卖会以外,网络交易、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也层出不穷。目前,我国大约有800多家民营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筹建者大多是资深的文物爱好者或者是具有丰富文物鉴赏经验的职业收藏家。他们纷纷投身到文物行业中来,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行业一定会越来越规范,我们的文物专家也会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升文物鉴定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一定可以为全世界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