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有收藏价值吗?
贝币主要分三种,海贝、铸币和母贝。 海贝就是古人海里捞到的贝壳,一般大小如铜钱,表面雕刻花纹或文字,作为货币使用。目前发现海贝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海贝作为货币,改铸钱币,但海贝的收藏与研究却从此开始了。 我国古代的纸币“交子”发明于北宋时期,但在宋朝以前,朝廷还是发行过铸币,主要原料是铜和锌。这些铸币形状各异,材质区别明显。其中有一些因为数量少,铸造工艺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先秦时期的刀币、布币到宋代的折二铁钱,只要是流传下来的都会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尤其是一些朝代更替时期所发行的货币,例如王莽新朝和明朝的纸币,由于当时铸造量小,现今更是弥足珍贵。 而最受人们喜爱的要数母贝了。所谓的母贝其实就是贝壳刻制而成的范模,是铸造货币的原料。由于古代使用的金属货币主要是铜币,而铜的熔化温度很高,人们在制作铜质的货币时,往往需要在母贝上进行浇铸。所以可以理解为,把母贝放在铜钱上面,用高温的液体金属注入(灌)到母贝所刻制的凹槽中,从而形成一个个形态一致的铜币。
因为每个王朝开始建立的时候都要铸造货币,以表示新政权的正统地位,同时表明政府更换,国号变了,货币上也要做改变,以此方便百姓识别朝代的变化。而且历史上很多政权都是偏安一隅,所以有很多地方割据政权发行的货币,除了当地使用,很少流出本地,这些货币上往往会铭刻着纪年,对研究当地的政治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古币中的母贝深受广大收藏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