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青花价值多少?
这个题目有点大,就我目前了解的来说明吧 首先,明代青花瓷分官窑(宣德炉)和民窑,民窑品质有高有低,这就要看具体的产品而定,如果民窑产品烧结程度好(致密度高)、色度好(色泽鲜艳)、青料浸透程度好(青料着色深)那么这样的器物价格自然比较高了;反之则比较低。 一般说来,民窑价格要低于官窑,但是民窑也有高质量的产品,比如红绿彩(加釉上彩工艺)的盘子,这种器型成熟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到清代灭亡后一度断代,解放后才重新恢复生产,所以存世量比较大,然而品质好的却很珍贵,尤其是一些大厂家(有官方背景的)生产的精品更是难得,这些都需要仔细辨别。另外,也有一些民窑瓷器是模仿宫庭风格的,质量也比较好,需要细看差别。
第二,明代的青花瓷根据地区来分,可以分为江西景德镇窑青花、广东石湾窑青花、云南玉溪窑青花等等,每个窑口的风格都有区别,景德镇的青花一般比较规整;苏州的青花一般比较秀气;而玉溪的青花往往是比较粗放。当然,这都是总体而言,也有的例外。
第三,明代早期(成化、弘治年间)的青花颜色偏灰,蓝中带黑,到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颜色变得纯净淡蓝,然而却有一片一片的铁线纹,这是当时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的原因所导致的,到了崇祯末年,由于苏麻离青料的枯竭以及宫廷对于青花颜色的要求发生变化,开始喜欢浓重浑圆的颜色,于是出现了“咸雍”款青花。
第四,随着明代中后期的海禁政策的实行,海外贸易被压制,因此原本通过海运输入欧洲的苏麻离青料(主要产地在波斯境内)也无法进入中国,同时因为满人入关,迁都北京,由此造成南方手工业的衰落与北方手工业的崛起(京作),并由此导致“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的出现,从而使青花在清初变得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