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台币有收藏价值吗?

向已之向已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怎么说呢,有点复杂 新台币的发行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开始印制,当时的纸币发行量不大,而且当时台湾省的人口数量也少,因此纸币流通量有限,在台湾本岛都能顺利收回,但是随着60年代台湾经济的腾飞和人口数量的猛增,纸币的发行量也开始大增,不过毕竟台湾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贸易顺差很大(只有日本和韩国两个特例),而且工业也很发达,财政收入也很丰厚,因此即便纸币发行量很大,也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因为工资增长率和物价水平都相对稳定,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0年代以后随着大陆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台湾的经济起飞,以及美元指数的持续走低,台湾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开始出现危机,为了缓解外汇短缺的压力和应对即将到期的美援,台湾开始大量印制钞票,同时由于当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处于滞涨状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台湾作为加工制造业基地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为了应付不断上涨的成本和外汇支出,台湾当局开始“以币值稳定换取经济发展”,继续加大纸币的发行量,同时为了弥补外汇和黄金储备的不足,开始大举购入美国国债,直到90年代初期高达2/3的外汇储备都是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美联储那里。

正是因为台湾在外汇管制方面非常严格,并且一直实行着固定汇率制度,因此尽管纸币发行量巨大,但是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胀,反而因为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稳定给台湾民众带来了实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经济出现泡沫化加剧的现象,股市房价双双创出历史新高,但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台湾的出口加工型模式使得企业对资金的渴求更加迫切,因此虽然台湾外汇储备达到历史顶峰,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台湾当局开始铤而走险,先后多次将美元资产置换成黄金并运回台湾,同时开始抛售储备中的美债,获得资金来维持经济的运转。

为了抑制通胀,台湾当局再次祭出了“以币值稳定换取经济发展”的神功,依然大幅增发纸币,同时为了掩饰货币发行的真相,一边将外汇投放市场,一边大肆购买美国国债,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做法试图把通货膨胀的源头掩盖起来,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代价就是台湾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市值均出现大幅度下滑。

时至今日,台湾已经没有多少外汇储备可以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同时经济增长也陷入困境,通胀的隐患正在日益凸显,如果台湾无法继续保持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任由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同时恶化,那么新台币的贬值恐怕将无法避免,所谓“黄金换美元——美金本位制”梦恐怕也将随之破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