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什么瓷器有收藏价值?
民国的瓷器,主要指的是近代陶瓷中,以民窑为代表的陶瓷。其制作年代一般认为在1927年-1949年间。 由于这一时期属于民国时代,因此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民国瓷”或“民窑瓷”等。
实际上,除了民国时期以外,这些陶瓷还涵盖了清末、北洋军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烧造。所以,要完全排除时代因素考虑的话,“民国瓷”这个称谓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用“民国瓷”来指代这段时期的陶瓷呢?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这段时间的陶瓷确实最具特点;二是没有其他时期可以与之区分开来。
从特征上看,民国瓷最明显的特点是:造型多样,但规整度差;纹饰题材丰富,但笔法粗糙;胎釉特征明显,但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晚清及民初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此期间内,国内既无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投入重工业建设,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国外又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阶段,原材料及技术输出受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手工业者被迫承接以往由外国进口的产品,转而生产价格低廉的生活日用品。于是,在轻工业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土洋货”竞争的局面。
对于陶瓷行业来说,这一现象体现在产品中就是:生活日用瓷的大量出现,但质量难以保证;艺术瓷的数量有所增多,但水平尚不足以与晚清及同时期的欧洲、日本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