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造29真品价值多钱?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委派盛宣怀主持制造近代军用枪炮,并在湖北三厂原设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武备学堂,同时建立了湖北枪弹二厂、三厂,专门生产各式炮架、野战炮、后座炮及各种枪弹。 为了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钢火器的西方国家相抗衡,1899年初,盛宣怀决定引进德国先进生产设备,在湖北武昌建立汉阳铁厂。同年6月,第一批设备运到武汉。10月,由张之洞担任总理的汉阳铁厂正式开工投产,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工业生产企业。
随后,张之洞聘请德国人做技师,并派人出国学习冶金、化学和机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张之洞又从国外引进炼焦技术和设备,于1903年在汉阳铁厂内修建了炼焦炉,开始生产人造焦炭。随着1904年开始的一大批铁路、矿山等项目的上马和建设,对钢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国内供给远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大力发展钢铁冶炼成了清廷“自强”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为了提高产量,张之洞等人在吸取先前盲目引进西方技术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日本为主要对象,同时注重与外国技术人员合作,力求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国产化目标。他们先后聘用日本人和德国人为顾问,帮助建设武汉、河南等地的大型钢铁企业;同时在山西、东北、江西等地区创办或扩建铁厂,试图通过这些企业的建成投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钢铁需求。 从1890年至1914年间,清朝政府共兴办了50多家新式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以轻工业为主,也有部分重工业。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官办企业,少数是商办企业,规模较大的有汉阳铁厂和天津火柴厂等。 在这些工厂中,有一部分是在洋务运动中遗留下来,经过重建或者扩产而继续存在的,也有一些是顺应时代需要而新建的。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资金,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来提供以前由传统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实现了“洋务”的目标——引进西方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
然而,多数企业仅仅满足了清廷“中体西用”的需要,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工业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清廷所推崇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社会牢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