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宝到底有什么价值?
先说结论: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热,今后乾隆通宝的价位会越来越高,达到100元一枚都不是难事,但若是品相差的,即便只能卖个几元钱也是正常的。 乾隆通宝是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的钱币,从1736年(乾隆元年)开始至1795年(乾隆六十年)停止流通,前后经过了六十余年。因为时间跨度大,且经历了康乾盛世,因此其铸造量和存世量十分庞大。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目前发现的乾隆通宝钱背仅宝源局一处铸币遗迹。据《清实录》和《钦定大清会典》等文献记载,清乾隆朝官方规定每年都要铸造7000串(每串100枚)5000万枚的乾隆通宝。但是,这些数据都是理论值,实际数量要远远高于此数。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以前,清代的钱币主要用铜冶炼业的利润作为补贴。此时铜价较低,而雍正皇帝又提倡以银代铜,所以当时铸造的铜钱质量较差,一枚重量在2.2g左右的“乾隆通宝”,其孔径甚至不到4mm。到了晚年,皇帝对钱法疏于管理,部分地方的铸币厂更是偷工减料,导致乾隆通宝的质量越来越差,大钱盛行。
目前,市场上常见到的乾隆通宝一般重3.4~3.9g,直径约2.3cm,字廓深峻,轮廓好,锈色古旧。但是也有一些质地较差的,如有些地方造的“宽边”、“窄边”版别,钱文较为模糊;还有新疆等地区所铸的小钱,材质低劣,薄如纸,轻如烟,软如棉,硬如铁,价格低廉,几十元就能买到上百枚。 近年来,随着古玩市场持续走热,古钱币也不断打破此前的低价记录,尤其是那些存世量较少,并且品质较好的品种,升值速度相当快。如去年春拍的一枚乾隆通宝“宝台局”雕母,就创下了110万元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