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没有镶玻璃的玉如意?

柏羽玲柏羽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抗战还处于相持阶段。为了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减轻战线压力,美国驻华大使馆政治参赞韦文盛博士,携夫人在重庆游山玩水,并在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陪同下,参观杨汉云女士珍藏的清代玉如意。在照片中,清晰可见照片中并列摆放着数件形态各异、质地纯净的玉环、玉瓶、玉剑柄等古玉精品。而其中一根玉如意十分夺人眼球,通体碧绿,在镶嵌不锈钢片做成顶天式花枝形状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华贵。

玉如意不仅是一种贵重美观的工艺品,也是传统礼器之一。《本草纲目》称其为“抵石如初”,可见其硬度高,为贵重之物。到清代,随封建王朝的衰落,统治者已没有前朝的闲情逸致观赏玉如意,而把它作为赏赐或仪仗之用。到了民初,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各省联军攻占北京,把带有清代文化象征意义的玉如意当战利品就地处置。由于当时国内战乱,民不聊生,这些昔日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流入民间,或被损毁,或被拾得,散于民间。

据传,这些被损毁或被拾得的玉如意,流向民间后,有一部分被当地寺庙收藏。如南京灵谷寺、虎跑佛寺等,都有许多玉如意,甚至有些小佛寺里也有。其中一部分,被农民改成纺纱锤,另一部分被当时有些人改制成耳环、钮扣,乃至烟嘴等。

当然,也有一些完璧归赵的例子。杨汉云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还曾将它公之于众,举办过“玉展”。

那么,历史到了文革时期,这些玉如意又在哪里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青于1967年设立“革命公社”,接管南京灵古寺等处文物。造反派“揪斗”和打击“走资派”的同时,对包括玉如意在内的寺内古物进行了打扫、清洗。许多僧人被赶走,文物有的被砸,有的被烧毁。其中一些重要文物由“革命公社”造反派藏入“保密箱”,后来被运至北京。1970年9月,杨汉云女士将珍藏的49件古玉珍品,包括玉如意11支、玉瓶2件、玉鼓1面、玉圭1件等,无偿赠给南京博物院。她捐赠的珍品历经坎坷,最终得以完整地回到南京,对此后南京博物院的建院工作及文物征集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解放后,上海博物馆曾设玉学研究室,收集流传于民间的玉如意。从1957年收进了一件镂空花柄玉如意,是上海某收藏家出卖的清代“红印子藏品”。1958年又从天津购进红山文化玉猪龙一件。1959年浙江温州发现古墓,玉俑十五件,上海博物馆分得三件。温州玉俑在文化属性上,跟红山文化玉猪龙属于同类。

从这批玉器的出土情况和传世品来看,这些玉如意应是红山文化。到了东汉,玉如意演变为避邪的玉枕。

又过了几千年,到了明代,玉如意被当成珍宝收藏。《宣炉笔记》中提到明代大文人高启曾遗有玉如意。到了清朝,玉如意又成为清王朝的御用之物,变为皇帝权力和富裕的象征。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各地军阀割据,战争不断,使玉如意这种宫廷御用之物失去往日的尊荣。

到解放后,这些古老的玉如意又散于民间。

从整个流传过程可以看出,如此珍贵的古人玉雕,从红山文化到晚清民初不断流转,流传过程中经历了战火和劫难,竟然又回到南京博物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