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钱四分四版本有多少?
中国历代钱币众多,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文景之治,武昭盛唐;也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然,这些“治”和“盛”,离不开钱币之上所体现出的文化。
钱币,一直是古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宋代诗人苏东坡一生痴迷于钱币文化,留有“去年举君月,入手一张琴。笑言茶浴罢,移入小山阴。”其妻王氏也喜爱书画和钱币,留有“为君三日纳妾图,妻妾风流自不如。今日池边重握手,且教钱债误人夫”的绝句。更有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存世诗集一万余首,其中关于钱文、钱拓、钱迹的诗作近200篇。为什么这些文人墨客,乃至达官贵人如此喜欢钱币文化呢?因为,钱币文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非常短暂却又很特殊的时期——民国。说其特殊,是因为在这段时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帝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共和国。而在这段时期,各省、市、自治区历经了多次变更。当然,钱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重大改革和战争等因素外,各省、市、自治区所铸钱币基本上带有很明显的地域性。
就其钱币上的文化而言,有反映共和政体铸纪念币;有反映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的思想;有反映地方民族特征的龙洋等;至于被史学界和钱币界戏称为“狗头钱”的“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简称“开币”),则从铸造之日起,就为人们所熟知和关注。
因为在最初铸行此币的时候,正面所铸的五句格言,每句每字都由十字交叉组成的方框进行套牢,故而有人将其称为“方孔币”。而此后,此种“方孔币”又改为圆圈将其包围的“圆孔币”。当然这种现象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因为当1914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时,教育部规定将此纪念币上“五月一日”改为“中华民国三年”。
但是,在各省造币厂铸造的中华民国三年“方块银币”仍在市场上流通。直至1925年3月,由浙江巡阅使夏祝同所控制的浙江造币厂,为了脱离北京政府控制而增铸的“中华民国二十年”的开元通宝样式的方块银币,才将此一阶段的地方造币厂所铸“方孔币”的历史大致划上了句号。
对于此期间的“圆孔币”而言,则一直沿用到1933年7月7日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后,因为日元在中国大量流通,国民政府遂将钱币统一改为圆形。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而在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统一了政令。此前,各省造币厂各自为政,所铸地方钱,图案、文字多有不同,甚至同年各厂所铸钱币图案、文字也常不一致。
总之,统一成为中国国民革命政府接管后,就必须实行全国币制改革,统一铸币权,于是,改铸“建国八十周年”、“太平万岁”等纪念币,作为取代民国“国币”。而此币由于存在的时间太短,存世量并不多。另外,还有一种名为“第一共和国”的民国纪念币,材质为银色镍币,该钱径25毫米,重5.3克,发行日期为1912年8月1日,铸造时间为1913年4月,面值500文,正面中央为竖读“第一共和国”,上环为“中华民国”,下方为“开国纪念币”;背面中央为孙中山像,上面有“1913”年号。这种镍币也是袁世凯洪宪帝制时所铸,不过其数量较“宋元宝”为少。至于铸造时间与数量,《中国青铜器史》第196页亦有记载。
那么,为什么被称作“一圆四”呢?原来,当时全国共有四个不同的造币厂,即上海厂、南京厂、武昌厂和天津厂。这四个造币厂所铸钱币图案基本相同,除了南京造的“纪念币”与“罗汉钱”以外,都有不同的铭文。一为“开国纪念币”,另一为“中华民国”。
上海一圆四的重量为7.26克,直径39.5毫米;天津一圆四的重量为7.34克,直径38.4毫米。也就是说这两地的“一圆四”重量略重、直径略小。
1949年以后,中国钱币文化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古钱币的收藏价值都有了全新的评价和展望。而当代钱币的收藏,更需要新观念、新方法。至于今后中国古钱怎样走,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和更多的爱好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