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无字银值钱吗?
清朝银币是近代机制币中的核心品种,是钱币收藏和研究的主流币种,其子币五彩繁星,光绪、宣统两帝间的纷繁版别,还有大清银币、度支部壹圆,等等,其中尤以二十星天然是清末银币中的王冠。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珍稀钱币,而是清末的“无字银”。“无字银”实际上就是打制失败而无法流通的度支部样币,因民间将其作为首饰的底子熔化后再做成首饰出售,其上有金属铸造花纹,而又无字迹,故称为无字银。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中央一级的主管部门是户部;从光绪三十二年(1910年)改为度支部。在1910年(清宣统二年)时,度支部为了改变币制紊乱的现象,根据盛宣怀的建议,下令币制一律采用龙纹。并责成度支部铸币司司长丁宝琛设计了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此币制成后,在户部天津铸币总局开铸样币,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投产。从已知存世的样币看,有五种版式: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凹须龙、大尾龙。而大家熟知的“大尾龙”样币在2009年香港某家拍卖公司以58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无字银是度支部样币打制失败品之一。据《天津市银币业行史》记载,在光绪年间和宣统三年,由于户部铸币总局铸造“光绪元宝”、“大清银币”等新币制的样币,因模具和铸币工艺不佳,经常打制出现字迹不清和无字的银币。这些打制失败而无法流通的样币,由度支部将废度兑换价银后,拨给天津造币厂,并注明用途为“铸造新式银币,不得挪充它用”。造币厂为避免重犯度支部样币失败的错误,在铸造新币时,把度支部失败样币作为模具的垫子使用,以防止金属流动性过溢出模具。把字样清晰的银币作为“压板”使用,字多的“库平七钱二分”或“库平壹两大清银币”等打制在“壹圆”字后面,形成“字压字”;无字银则打制在币面中心。字样的大小由垫板凸起的高度和压力的深度所决定。
这种打制失败的银样,在后来被造币厂部分流入社会,被当作银钱饰品的底子,打制成为银手镯、银项圈等银首饰后,再到银楼市出售。因做成的银首饰上有金属打铸的花纹,但又无字迹,所以又称之为“无字银。”造币厂为了弥补损失,将流入市面的无字银,在支付银两时打八五扣。“无字银”在银楼市流通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人佩戴,后来全部回收熔化,目前在收藏市场上已经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