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鸦片什么样?
19世纪中叶以前,通常所贩卖和吸食的鸦片,其制法、品质及使用方法在中国有相当的一致性。此时鸦片大多产于巴勒克(印度境内孟加拉高原西面的一个山口,18世纪以来英国人在此设埠,以征收高额税收而闻名),由英国从印度孟加拉一带购买运至广州。据《广州周报》记载,1705年前后从印度运往广州的鸦片,“每年差不多是780克郎(cab),每克郎为125担,每担合中国标准为133磅;”1720年进口鸦片为7533担,1730年为7755担,以后保持在这个水平上。此后运入的鸦片数量逐渐增加,至1740年已达10357克郎(即12946担),此后保持在1万克郎左右的高水平上。印度巴勒克所产的上等鸦片,是呈深褐色、黏度强、味苦的油膏体。当时,所吸食鸦片的方法是制成“烟丸”,其过程是,先将鸦片捣碎,拌入少量的硼砂、红糖,然后用力挤捏、揉搓成圆球状“烟丸”。再把“烟丸”放人铜制的烟锅底部加热,使鸦片逐渐蒸发,烟气从上面的铜制烟管吸人、进入口腔后再吐出,如此反复,直至烟锅中的鸦片吸完为止。清初,所吸食鸦片的主要对象是官僚、地主和商人等有钱人,他们吸食的都是优质上等的鸦片。
清乾隆、嘉庆以后,下等和次等的印度鸦片大批涌入中国,其质量远不及优质上等的印度巴勒克所产的鸦片。如有的是印度孟加拉其他地区产品,以及尼泊尔、缅甸等地产品,也有是在大包装时掺入低劣杂质的劣质品和变质鸦片。乾隆后期英国直接在中国销售劣质鸦片,因低劣的鸦片不易制成烟丸,吸食者就把它与烟草掺合点燃后吸烟。嘉庆前期,中国沿海一些大城市的下层市民中开始流行吸烟(即中国旧时烟民所指吸烟),吸烟成瘾者日渐增多,且逐步扩展到内地。道光后期进口的印度优质上等鸦片锐减,而劣质下等的鸦片则大量输入中国。于是,劣质鸦片在中国一些城市流行,吸烟的人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