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铸铜含量是多少?

欧陈欧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的铜钱中铜的含量更少,只有60%左右。因为康熙时期,铸钱的政府库银时多时少,有时为了维持铸钱,不得不减少铜的含量,增加了铅的含量。如康熙帝即位之初铸造的“康熙通宝”光背小平钱,其铜含量约63%,生铅含量达35%左右。因为康熙时期铸钱,采取在“红炉”和“黑炉”两种不同温度的炉中先后熔铸的办法,当时称“两炉铸钱”,因此这种钱的铜质松脆,极易磨损。后来改为“一炉铸钱”,提高炉温,减少铅的含量,钱质有所提高。特别是雍正继位之后,为改变康熙时钱币质劣文滥的情况,大力整顿钱法,在广东率先试行“红炉鼓洋”即纯用熔化后的洋铜铸钱,取得明显效果。因为洋铜是一种进口的紫铜,杂质较少,无须加锡、铅,单独使用即可铸钱,而且铸出的钱坚固耐磨,不易磨损。洋铜的大量使用,使流通中的清代制钱质地得到改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广东钱局有时为省工省钱,掺入少量的锡与铅,有的甚至将红铅加进铜锡里一并熔化铸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