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居主人是谁?
清代竹居主人是刘墉。
刘墉书法造诣,来自先世遗传和家教的滋养。祖父刘统勋、伯父刘统勋,都是进士、翰林。伯父刘金,善治经学,擅书法。刘墉父亲刘松龄,是乾隆年间的解元、探花,官至内阁学士,人称“石庵太史公”。其书法,圆厚蕴藉,颇具功力。书法教育成为科举之学的组成部分,是考取功名的必要条件。
刘墉之子刘官婉,字子昂,生员,工书。
刘官婉子永祯,同治年间的举人,官至江西万安县知县,工书、画。刘墉的曾孙永光,光绪末年的生员,精于书法。刘墉的侄子刘官箴,字子敬,光绪年间的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精于楷书和篆书。
刘墉的侄孙刘承恩,字可瞻,光绪年间的举人,精于隶书,书风得力于石鼓文。刘墉家族书法世业不衰。刘墉书法从家学入手,临习颜真卿、李邕、徐浩。刘墉的书法学习,在25岁(1755年)中进士前后达到成年。他在科举考试中得以晋升,书法当有优异的表现。他30岁以前的行楷书法,基本上临摹颜真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帖》等书迹,用笔中藏,笔画浑厚,横细竖粗,重心偏低,结体宽阔。30岁以后,他广泛临习王羲之、李邕、徐浩、米芾、苏轼、黄庭坚、赵孟顺、董其昌等名家字帖,取法诸家,取精用弘。
刘墉的行楷书法在35岁(1960年)以前已趋成熟。如现珍藏南京博物院的他的80岁创作的行书七言联,书法“颜底米面”,厚重妍美,筋骨内含,风流潇洒。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书论家叶奕苞称刘墉书法“诚为国朝第一”,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称“石庵相国,书得鲁公之厚,而加以洞达,绝无黑浊之弊;妙处有在笔墨蹊径之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