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钱有响铜的么?
在清代的花钱里,有一种用特制的铜胚铸造的响铃钱。清至民国期间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有"喜子倒挂银钱上,四季平安响叮当"的说法。在北方一些地区,在小孩脖子上佩戴或在小孩帽子上装饰响铃钱,以起到吉利及祛灾的作用。如果遇到小孩突然患病或者高烧,照北方地区的习俗,人们认为小孩一定是被什么脏东西给附身了。这个时候,有人就会想到响铃钱,把响铃钱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甚至塞进小孩嘴里,据说这样就可以把身上的脏东西给镇住了。据说响铃钱为纯手工制作,每枚的重量约为4克上下。由于响铃钱发行量和存世量均较少,因而它有着不错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此外,有的响铃钱还较为有趣,如清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响铃钱,其文字并非铸造出来的,而是人工凿刻的。
由于近代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人们为避战乱携带金银又不方便,于是将金银熔化后铸造成造型独特且小巧玲珑的小件饰品随身携带,如金锭、银锭、银元宝、银牌、银锁、金银耳环、发簪等。据传清光绪年间,中国东北一带闹起了兵灾匪患,致使人们苦不堪言。当时有位民间老人,他把10两黄金熔化后倒进了一枚花钱形状的模子,结果浇铸出了一枚金质花钱。灾乱平息后,这枚金质花钱便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据说民国时期,北方一些地区的有钱人还把金质花钱当作高档礼品赠送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