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如何裱板?
书法作品在宣纸上得到完美体现后,一般还要经过诸如题款、钤印、裱褙、装框、立轴等制作过程,形成完美艺术品,书法在形式制作过程中,要求形式与内容协调、完美。
裱褙:中国书法的制作,离不开我国传统的装裱工艺。
装裱工艺历史悠久,在汉、晋时期就已萌芽。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初入长安,舍于布衣程头仲家。有枯梧桐树,头仲裁为圆板,号曰司马长卿板。如淳注曰:书板以梧桐为佳。俗人得先贤遗书,即削治使平滑,或作题经检,或自书而宝焉。”可见,装裱的源头是“削治”板牍。简帛流行时,则“重累其帛而书之。其卷如竹简之数,全卷曰一编”(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装裱是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后方才有的。唐·欧阳询《用笔论》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手似握鹰子,去笔头一寸半,下笔者中指头实,勾笔者大指头,管令消息,其笔正,下笔宜缓,皆必须足,不可急煞。其真书举体势,若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还也。行书宜映带,如发游丝,又环抱,言彼此顾盼终始相随,如绳度也。”这里的“真书”,指楷书;“行书”即当时通行的手写体的合称。
宋代张先在《却坐帖》后,有赵孟坚一段题跋,其后又接续着一个装裱印记,印文为“王继明家图书”六个字。可见,那时装裱后,在裱件上有作者、收藏家及钤印,形式已近完备。
目前,书法的装裱,通常有“立轴”、“横幅”、“斗方”、“册页”、“条幅”、“手卷”等。其中条幅、横幅、册页及手卷均可装入镜框或镜盒。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改进的现代装裱技法,一般称为纸板裱或绫、绢装裱,是将书法真迹装在木质板面之上,如硬板纸板或三合板、五合板上,也称“裱板”。
裱板时,首先,要对作品进行仔细检查,撕掉字外杂物,然后在作品背面均匀洒水,使之返软(用潮刷在背面湿刷)后轻轻展开,再洒一遍水,把背面的水性胶矾纸敷上,将字、纸、板面三者紧密粘合于板面之上。这样字面光滑亮洁,墨色自然,而且防潮,长期陈设不会走色,是现在普遍采用的装裱方法。
在装裱书法真迹前,板面应先贴上与字外围相隔适当距离的绫或宣纸镶料,然后再裱字。字面如需题款、钤印,则可在裱好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