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诗的草书作品?
古代诗人对中秋的描述有很多,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苏轼的“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同的诗人,笔下的诗句各有不同,但都流露出人们对团聚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在诸多关于中秋的古诗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大开大合,气势飞扬,词人的旷达胸襟显而易见。写月,进而以月映衬“人世几度”,再通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引出人间“有恨”“有别离”,然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从天上到人间,纵横开阖,极富哲理意味。此词流传很广、历久不衰,不仅是因为词中寄寓的人生希望富有启示意义,还在于其形式特点。
词在宋代是长短句,而此词笔意纵横、挥洒自如。苏轼将散文与诗熔于一炉,所以,他创作的此词既是诗化的词,又是词化的诗。将此词书写于纸上,自然成为绝妙诗篇。如果用草书章法书写,更觉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我们欣赏明代张瑞图(1570-1641)书写的此词,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不衫不履”“奇逸超迈”之意。
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为晚明著名的书法家。他曾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进士,后来任职宫廷,曾任礼部尚书、内阁首辅。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后以“遗民”心态,追求魏晋风骨,崇尚古法而自成一家,与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并称“明四家”,对清代书坛影响很大。
此草书用中锋、翻笔写就,点画坚实茂密,墨色黑亮,字形欹侧险绝,大开大阖,字与字之间笔断意不断,如急风骤雨、杂花生树,尽显自然天成之势。